首页 »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 »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全文在线阅读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第七章 界线与你的家庭

关灯直达底部

类似苏西的问题,我已见过无数次。这个三十岁女人每次去他父母的家拜访回来,都会陷入严重的抑郁症。

她向我描述她的问题以后,我问她是否注意到:每次她回家看父母后都会极端沮丧!

“怎么会呢?太荒谬了。”她说:“我人都不住那里了,怎么回去一趟会影响我那么多呢?”

我要求她为我描述回家后的整个历程。苏西说:就是和一些老朋友聚一聚,与家人一起吃晚餐等。这些聚会都充满了乐趣,尤其只有他们自己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

“你说‘只有你们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什么意思?”我问。

“是这样的,有时我的父母会邀请我的老朋友来跟我们一起用餐,那种晚餐我就没那么喜欢了。”

“怎么会呢?”

苏西想一想后回答:“我想我觉得有一点愧疚。”她说她的父母总是很微妙地比较她和那些朋友的生活。他们会说:身为祖父母的人要是有机会在子女的旁边“参与”他们养儿育女的过程,该有多好;说:如果她能住那里,也可以参加她那些朋友现在所参加的社区活动。她的父母可列出许许多多这类对她的期望。

不久苏西发现,每一次她回到自己的家,就为定居他乡而感到愧疚。似乎有个声音一直说:她应该遵照她父母期望的去做才是。

苏西的问题很常见。外表上看来,她已经做了选择——从她成长的家中搬了出去,追求自己的事业,付自己的账单,甚至结婚,有一个小孩。但是,在她内心里,情形并不是这样。她不曾允许自己在情感上成为一个独立分开的个体,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以及在不遵照她父母的心意做事时,不必内疚自责。她仍然屈服在父母的压力之下。

真正的问题出在内心。记住,界线是为确定自己的所有物,而苏西以及有同样问题的人,并没有真的“拥有”自己。真正拥有自己生活主权的人在选择自己要怎么生活时,不会感到愧疚。他们会考虑其他的人,但当他们为别人的心愿而做选择时,是出于爱,不是出于愧疚;是要让情况变得更好,而不是要避免当坏人。

缺乏界线的征兆

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和原生家庭之间缺乏界线的一些共同先兆。

感染病毒

一个很常见的情形如下:夫妻中的一方和他成长的家庭——他的原生家庭——没有健全的情感界线,所以,当他和他的原生家人打电话或碰面时,他就感到沮丧、好辩、自我要求过高、太完美主义、发怒、好斗,或感情退缩。好像他从原生家庭“感染”了什么病毒,然后,传染给他自己小家庭中的人。

他的原生家庭对他组成的小家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界线有问题的一个明确迹象就是:你和某个人的关系会影响到你与别人的关系,你在自己的生活中给予那个人太大的权力了。

我还记得一个年轻的女孩在心理辅导中有很稳定的进步,可是, 一旦她和她母亲谈过话,她就又退缩了,然后,整整三个礼拜都躲进内心深入。她会这样说:“我根本没有什么进步,我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她充满母亲加诸在她身上的观念与想法,不能与她的母亲分开。这种与母亲已经融为一体的结果,影响她其他的人际关系。每次和母亲在一起后,她就把其他人几乎全摒除在外。她母亲拥有她的生活,她不属于自己。

第二只小提琴

“你绝对想不到她和他在一起是怎么个情形的。”丹说:“她根本全神贯注在他个每一个心愿上。当他批评她,她就要求自己更努力。她完全忘记我的存在,我再也不想当‘第二只小提琴’,我不想当她生命中那个次要的人物了。”

丹谈的不是珍的爱人,而是珍的父亲。丹很厌烦珍老是关心她的父亲比关爱他还多。

这是和原生家庭缺乏界线很常见的一个现象:缺乏界线者的配偶常常觉得自己被疏忽,只得到残羹剩饭;他觉得他的配偶只效忠她的父母。她没有完成“必先离开才能效忠”的过程,她有界线上的问题。神早就为我们设好“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两人成为一体。”(《创世纪》二章24节)希伯来文的“离开”出自一个表示“松开”的字根,就是放手或放弃的意思。要婚姻成功,配偶必须松开她的原生家庭关系,而与经由婚姻组成的小家庭熔铸一个新的关系。

这不是说丈夫与妻子不应该和对方原先的家庭有任何关连,而是他们必须对自己的原生家庭设下清楚的界线。很多婚姻之所以失败,是因配偶之一无法对其原生家庭设下明确的界线,而把自己的配偶与小孩疏忽。

我可以有自己的零用钱吗?

泰瑞与雪丽是一对很有吸引力的夫妻,他们住在一栋大房子里,常常奢侈地出外度假;他们的小孩学钢琴、跳芭蕾舞。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滑雪用具、滑轮鞋、冰刀鞋、冲浪板。泰瑞与雪丽拥有成功人士的一切排场。问题是,他们这种生活形态不是泰瑞的薪水供应得起的。泰瑞的父母希望他能够过最好的生活,总是帮助他得到一切他想要的东西。他们出钱帮他买房子,让他们全家出去度假,满足小孩各项嗜好。如果不是泰瑞的父母出钱,泰瑞与雪丽根本不可能过如此富裕的生活,只是他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泰瑞的父母每隔一段时间就帮他解决一次经济危机,使得他慢慢失去了自尊。而雪丽也觉得每一次她想花钱,似乎就得找公婆商量以得到他们的允许,因为公婆是他们的经济来源。

泰瑞的问题是现今许多年轻成年人的常有问题,他们结婚了却还像单身,因为他们在经济上尚无法独立。在他父母对他的渴望,以及雪丽“拥有我们所有的一切”的渴望上,泰瑞都不能设立界线。他发现他自己和父母的成功观念已融为一体了,无法向父母的那些心愿说不。他也不能确定他是否愿意为了自己的独立感,而放弃父母能供应他的东西和礼物。

泰瑞的故事是经济界线问题比较“乐观”的那一面,还有那“麻烦可大了”的另一面。许多成年孩子总是陷在经济紊乱的死结,因为他们不负责任、嗑药或酗酒,不懂得控制花费,或有现代人所谓的“无法为自己定位”的毛病。他们的父母继续为他们的失败与不负责解围,以为“这一次,他们一定可以做得好些”!事实上,是这些父母使得他们的孩子终身有缺陷,永远无法独立。

一个大人如果在经济上无法独立,就永远是个小孩子。要成为一个大人,你的生活必须可以量入为出,必须能够为自己的失败负责。

妈妈,我的袜子在哪呢?!

患有长不大症候群的人或许在经济上独立了,却允许他的原生家庭仍管理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这个成年孩子常常都会到妈妈爸爸家中打转,与他们一起渡假,拿自己的脏衣服回去洗,多次在那里用餐。他是妈妈爸爸最好的朋友,和他们分享“一切”。都三十多岁了,他还找不到工作方向,没有存款,没有退休金计划,没有健康保险。表面看起来,这些似乎都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却象征妈妈与爸爸不想让孩子在情感上离开家。

这种情形往往发生在友善有爱心的家庭,因为每件事都太美好了,好到小孩很难离开。心理学家常称此为“网罗家庭”——这种家庭中的小孩不知道如何以明确界线与父母分开。乍看之下,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来,因为每个人都处得很好,一家人都和乐。

但是,这些成年孩子与其他成年人的关系可能会不太正常。他们可能会选一些特异分子当朋友或情人。他们可能无法对异性或工作有任何承诺。

他们的财务常常也一团糟。他们会欠多家信用卡公司大笔钱,也经常会拖欠税款。虽然他们每天设法工作赚钱,却从来没有考虑到未来,他们的财务情形与青少年没有什么两样。一般青少年都只想赚够钱买个冲浪板、音响或衣服,走一步算一步地活在当下,对未来并没有真正的计划。他们只想到自己可否赚足钱好好度个欢乐周末。与原生家庭不能分开来的成年孩子就和这些青少年一样,他们依旧生活在父母的护翼之下,是父母在为他们的未来打算。

三人行

在不健全的家庭中有种很有名的界线问题,叫三角关系。情形是这样的:A气恼B,不向B说真话,但打电话向C抱怨B。C很高兴C把他当作知心,所以A何时想玩三角游戏,C都乐意倾听。

这时候,B觉得很孤独,打电话给C,谈及他与A的冲突。于是,C也成为B的知心朋友。A与B的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C则有了两个“朋友”。

所谓的三角关系是:两个人不设法解决彼此的冲突,却另外再拉一个人进来,要他袒护某一方。这之所以成为一个界线问题,在于那个“第三者”与冲突根本无关,他只是被用来暂时安抚双方,或成为那个害怕正视问题者的挡箭牌。这就是为什么冲突持续下去,而双方并不会改变,却树立了不必要的敌人。

三角关系里,大家都不说真心话,只说些好话或奉承的话语来掩饰自己心中的怨恨。当A与B见面,A往往很诚恳、很温和,甚至恭维或称赞B,但当A对C谈起B,怒气就出现了。

很明显地,这是一个缺少界线的问题,因为A没“拥有”他的怒气,不承认也没有为自己的怒气负责。让A生气的人(B)应该可以直接从A得知他的怒气。想想看,你有多少次受伤因为从别人听到:“你可知道约翰如何在背后说你吗?”明明上回你与约翰谈话的时候,一切都还很好的啊!

还有,C无缘无故被牵扯进来,C知道A与B的冲突,难免会影响他与B的关系。谣言多少会影响我们对被谣传者的看法,而对方却没有机会为自己辩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从第三者所听到的消息都是不正确的,这就是为什么《圣经》教导我们:至少要聆听两个或三个人的证言才行,不能听信一个人的证词。

三角关系是原生家庭中常见的一种界线问题。当父或母与一子女,或父母彼此有了冲突,家庭成员之一就会打电话找另一个家庭成员,谈论与批评第三个家庭成员。这些深具破坏性的旧习惯,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不好。

《圣经》很严肃地强调,处理冲突时应当直接地与当事人当面谈个清楚:

责备人的,后来蒙受人喜悦,多于那用舌头谄媚人的。(《箴言》二十八章23节)

不可心里恨你的弟兄,不要指摘你的邻舍,免得因他担罪(《利未记》十九章17节)

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对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马太福音》五章23-24节)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马太福音》十八章15节)

这些经句指出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来避免三角关系,就是先找那位和你有冲突的人谈一谈,设法解决问题。只有在对方否认你们之间有任何问题时,你才必须找别人商量,从别人那里得到新的见解,千万不要闲言闲语或说些气话。然后 ,你们两人再一起去找对方谈话,设法解决问题。

你不打算向对方当面说出来的话,绝对不要在第三者的面前随意乱说。

到底谁才是孩子呢?

“儿女不该为父母积财,父母应该为子女积财。”(《哥林多后书》十二章14节)

有些人天生就要照顾父母的。不是他们自己要求的,而是他们继承来的,我们现在称呼这些人为“共依人”。因为他们的父母一直都停留在幼稚与不负责任的模式,他们在早年的生活里就已学了要为他们的父母负责了。这类的小孩长大成人以后,将很难在他们自己与不负责任的父母之间设立起界线。每次他们试着要跟父母分开过自己的生活,就会觉得自己太自私了。

没错,《圣经》教导成年子女应该照顾他们年老的父母。“要尊重那些寡妇的。若寡妇有儿女,或有孙子孙女,便叫他们先在自己家中学着行孝,报答亲恩;因为这在神面前是可悦纳的。”(《提摩太前书》五章3-4节)感激父母与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是很好的。

但是,通常会有两个问题产生。第一,你的父母不见得“真的需要你”。他们也许只是不负责任,要求过多,或只是表现得像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烈士。他们或许只需要学习担负他们自己的背包罢了。

第二,当他们“真的需要你”时,你或许没有明确的界线来分辨到底什么你能给,什么你不能给。或许你无法限制你的给予,或许你的父母因无法适应他们的老化而影响了你的家庭。这种影响可能会毁掉你的婚姻与伤害你。所以,身为子女的人,必须决定什么是他们可以给的,又什么是他们根本给不起的。这样,他们才有办法继续爱父母,感激父母,不会心生不满而埋怨。

好的界线可以避免心里的怨恨。给予是好的,但视自己的能力、情况、量力而为。

可是,我是你的兄弟啊!

另外一个常见的力量来自兄弟姊妹间的关系。一个不负责任的成年人常常会仰赖另一个有责任感的手足,来避免让自己长大或离开家庭(我们所谈的不是指那些心理或肉体真有缺陷的人)。不负责任的孩子很会玩这种老式的家庭游戏,而且长大后仍玩弄自如。

最棘手的是,因为对方是你的兄弟或姊妹,你会觉得愧疚或有压力。我看过有些人会为手足做出一些疯狂的且没有助益的事情,而那是他们永远都不会为最亲密的朋友做的。家人可以把我们建造得最坚固的围墙一片片拆掉,只因他们是我们的“家人”。

我们怎么会那样做呢?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蹈常袭故?我们到底怎么了?

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在原生家庭中学习界线定律。我们长大以后的界线问题,其实和我们孩童时期就存在的旧有界线问题是一样的。

另外一个理由是:我们或许没有经历灵性发展的变迁就进入成人阶段,也没有经过灵性的收养以进入神的家中。让我们从这两方面来察看一下。

持续那些旧有的界线问题

还记得那个外星人的故事吗?他是在另一个星球长大的,对地球的规律并不熟悉,比如:地心引力,使用金钱作为交换物品的媒介等。

那些你从小自家庭学习来的旧习惯还是扔不掉:不负责任的行为仍缺少因果关系;不能正视问题;缺乏界线;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反而去担负别人的责任;不是出自真心的给予而是出于被迫、怨忿、嫉妒、被动、隐私。这些都不是什么新花招,只是你以前没有提出来正视与忏悔而已。

这些旧有的习惯根深蒂固,你又总是围绕着你的家人生活,因此,只要他们一出现,你就回到旧有的模式,自动根据记忆反应,不懂得应该学习成长。

如果你想有所改变,你必须辨认这些“家庭的原罪”,远离它们。你必须把他们当罪行一样认罪、悔改,改变你处理的方式。建立界线的第一步就是:辨认来自老家、你还持有的那些旧习性。

察看原生家庭给予你的界线问题在哪里,辨认你到底违犯了哪些诫律,指出你生活中所造成的恶果。

收养

这不是一本探讨属灵发展的书,然而界线乃是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成长的一个步骤就是走出父母的权威,让自己顺服在神的掌管下。

《圣经》说子女是在父母的管教之下,直到他们长大成人为止(《加拉太书》四章1-7节)。也就是说,子女长大前,父母应该对子女负责。子女长大成年后,达到“为自己负责的年龄”,就必须从父母的管理与监护下走出来,为自己的一切负责。基督徒必须和天父建立另一种父母子女的关系,神没有让我们成为孤儿,他把我们带进他的家,成为他家里的一分子。

《新约》很多地方都教导我们要革除对原生家庭效忠的习性,让神开始收养与牧养我们(《马太福音》二十三章9节)。神要求我们把他当成我们的天父,与他之间没有其他的中间人。那些还一直矢志效忠地上父母的人,没有看清楚他们被神收养后崭新的身份。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遵从神的话是因为我们在灵性上没有离开家。我们以为仍然必须取悦地上的父母与他们传统的做事方式,而不去服从我们天上的父(《马太福音》十五章1-6节)。

当我们成为神家里的一分子,有时,服从神的道会让我们与地上的家庭起冲突;有时,会使我们分开(《马太福音》十章35-37节)耶稣说:我们与神属灵关系是最亲近也最重要的(《马太福音》十二章46-50节)。我们真正的家是神的家。

在这个神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家中,做事有一定的方式,我们必须凭爱心说诚实话,设界线,为自己负责任,也要求别人负责任,有话直说,面对现实,互相原谅等等。崇高而有力的标准与价值观使得这个家庭正常运作。在神的家中,除了他所允许的方式之外,并无它法。

这不是说我们要与其他的关系断绝。在神家以外,我们仍然需要朋友,也需要与原生家庭有亲密的关系。只是,我们必须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些关系是否会妨碍我在任何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定?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中,我是否是个成熟的大人?

假如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连确实是基于爱心,我们将可以成为分开的个体,自由自在,我们的付出是有意义并出于爱心的。我们会在界线下爱人,不会怨恨,不会助长邪恶的行为。

假如我们不是仍被地上父母“管理与监护”的成年人,就可以做出真正成年人的决定,自己做主(《哥林多前书》七章37节),服从我们那位真正的天父。

与家庭之间界线问题的解答

对我们的原生家庭建立界线是一件艰巨的工作,却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回报。这是个过程,有些特定的步骤。

认出症状

审视自己生活的情形,看看你与父母或手足之间界线问题出在哪里。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到底在哪里失去对你所有物的主控权?把那些范围全指出来,看看它们和你原生家庭的关连是什么,你就跨出正确的第一步了。

认出冲突

发掘有哪些动力影响了你们的关系。比如,你触犯哪些“界线定律”了?你搞“三角关系”吗?你是对你的父母与手足负责,还是为他们担负起责任了?你是否不能实行“因果律”而替别人的恶果付出代价?对那些人为冲突你是否只是消极的反应?

除非你确实了解你到底在做什么,你无法停止你在家人互动中的反应。“把你眼中的梁木挑出来”然后,你才能眼清目明地处理你与你家人的关系。把你自己当成问题的症结,找出你到底触犯哪些界线了。

认出引发冲突的那些需要

你不会无缘无故做出反常的行为,往往是你试着要补足你原生家庭未能给予你的一些基本需要。你仍被缠扰,或许是因你仍有被疼爱、被赞许、被接受的需要。你必须面对这些不足,接受惟有在神的新家中,你的缺失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而神家里的人,就是你真正的“母亲、父亲、兄弟、姊妹”,是遵行神的旨意、能够爱你像神所期望的那些人。

接受良善

单单明了自己的需要还不够,你还必须让那些需要得到满足。神愿意借着他的子民让你的需要都得到饱足,但是,你必须先谦卑下来,向良好健全的支持系统伸出手,接收好的影响。不要再把自己的才干埋藏在地下,而期待情况将有所改善。学习对爱有响应而且接受爱;即使刚开始时你表现得很笨拙。

学习界线的技巧

你那些界线技巧都还很新,也很脆弱,你无法马上把它们应用在困难的情况.在你知道你的界线技巧会被尊重的地方好好练习,从你的支持团体开始练习说不.因为他们爱你,也会尊敬你的界线。

你的身体受伤后,在恢复过程当中,你绝对不会先去拿最重的东西,一定得慢慢由轻入重。把界线技巧的练习当成像身体康复一样。

对坏说不

在安全的情况下练习新的界线技巧外,你还必须设法避免一些有害的状况。在刚开始复原的阶段,你必须避开那些过去曾戕害或控制你的人。

当你觉得你可以和以前伤害或控制过你的人重新建立关系,找一个朋友或一个支持你的人同往。随时注意自己是否又踏入受伤害的情况与关系。你的创伤极深,虽在复原中,你不可能建立任何关系的,除非已有适当的装备。不要轻易冒险,随时小心,不要因为你想要和好的心愿太强烈了,而让自己再次陷入受人控制的情况。

赦免伤害你的人

没有比宽恕更能澄清界线问题了。原谅人的意思是放他去,把他以前所欠你的债务一笔勾销。假如你不能原谅对方,表示你还想从对方得到什么,即使你要的只是报复,它将使你永远与对方绑在一起,永远牵扯不清。

不能原谅一个家庭成员是人们多年来无法挣脱内心捆绑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无法和那不健全的家庭分开,仍想从家人身上得到什么。其实最好的方法是:从那位满有恩典的神获得恩典,以及赦免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的人。这将结束你的痛苦,使你不再期待对方还债,免得你等不到而气急败坏。“所盼望的迟延未得,令人心忧”(《箴言》十三章12节)

假如你不能宽恕,就是要求侵犯你的人给你他不想给你的东西。即使你只要求对方承认他所犯的过错,这等于你把自己与他绑在一起而毁掉你的界线。所以,对你那不健全的原生家庭放手吧!松开它,你才能获得自由。

回应,不要反应

当你受到别人所说所行的影响而反应时,你也许有界线问题了,假如某人做了或说了什么就能对你造成很大的伤害,她在那时候就已经控制了你,你的界线就消失不见了,但是,当你只是回应对方,你仍握有控制仅,仍有不同的方式可以供你选择。

如果你觉得自己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反应时,请暂时离开,先把自己的主控仅拿回来。这样,你的家人就不能强迫你说出或做出你不希望说或做的,以及会侵犯到你独立自主权的事情。当你保有自己的界线后,选择最好的方式去“回应”对方。反应与回应最大的不同就是选择。当你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反应,是他们拥有控制权;如果你选择回应,是你自己拥有控制权。

在自由与责任中(不是愧疚中)学习爱

最好的界线是爱别人。永远停留在“保护阶段”的人将会失去爱与自由。界线不是要停止爱人,正好相反;是你得到自由而能够去爱。为了别人而牺牲和舍已固然很好,但是,你需要界线来帮你做正确的选择。

练习有目标的施予可以增添你的自由。有时,正在设立界线的人会觉得帮助别人将使自己成为共依人。这绝非事实。当你可以自由的选择为别人行善,就增强了界线。共依人却不是行善,他们因为害怕而纵容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