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 »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全文在线阅读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第六章 界线迷思

关灯直达底部

迷思的定义之一,就是似真似假的虚构故事,但有时实在太逼真了,基督徒自然信以为真。这些迷思有的从我们的家庭背景而来,有些出自我们的教会或神学的基本信念,有些则是自己的误解。不管根源是什么,我们都要以虔诚祷告的心来探究以下这些似为真理的迷思。

迷思1:假如我设立界线,我就是自私自利

“等一下”,瑞莎摇摇头说:“我怎么可以对需要我的人设立界线呢?那不是表示我只为自己活,不是为主而活?”

瑞莎的话正是基督徒反对设立界线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即: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怕被人家说自我中心,只注意自己的利益,不管别人的死活。

爱别人,绝对正确无误,我们必须关心别人的利益。事实上,基督徒的第一个正字标志就是我们爱人(《约翰福音》十三章35节)。

难道界线不会把我们从以别人为中心变成以自己为中心?答案是:不会的。事实上,适当的界线反而可以增加我们关怀别人的能力。那些最能发展界线的人,其实是世上最能够关怀别人的人。这怎么可能呢?

首先,我们必须分辨自私与管家的不同。自私是我们只专注自己的意愿与渴望,对爱别人的责任则置之不顾。虽然心愿与渴望是神赐给我们的特质(《箴言》十三章4节),我们仍需确定它们是否符合健全的目标与责任。

比如,我们可能不会想要那些我们真正需要的。“呆头鹅”或“迟钝先生”或许很迫切需要协助,因为他确实不太懂得倾听,可是,他或许根本不会想要。神喜欢满足我们真正的需要,胜于应充我们所有的心愿。例如,他曾否决保罗的心愿,没有拿掉保罗“身上那一根刺”(《哥林多后书》十二章7-12节),却填补了保罗其他方面的需要,让他觉得满足与丰盛:

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书》四章12-13节)

这可以让害怕设立界线的基督徒了解:神会满足我们的需要。“神必照他荣耀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使你们一切所需要用的都充足。”(《腓立比书》四章19节)同时,神也不会使我们的心愿与渴望都变成不好的,他会成就许多的心愿与渴望。

我们的需要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即使我们有神的帮助,我们必须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基本上,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只坐在那里被动地等着别人来照顾我们。耶稣告诉我们要“祈求…寻找…叩门”(《马太福音》七章7节),我们“就当恐惧战兢,作成(我们)得救的功夫。”(《腓立比书》二章12节)即使我们知道“神在(我们的)心里运行” (《腓立比书》二章13节),我们仍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这可能和许多人平常想的不太一样。有些人把自己的需要看得很坏,很自私,甚至是奢侈的。有些人则以为神或别人都有义务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只是,《圣经》早已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当我们生命结束时,这个事实将更为清楚,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哥林多后书》五章10节),这是谁也不能逃避或推诿的。

管家

了解设限最好的方法是明了我们的生命是神所赐的礼物。就像商店的经理必须好好照顾商店,我们也必须照顾我们的灵魂。如果我们缺乏界线而不能好好管理商店,老板有权对我们生气。

我们应该发展我们的生命、能力、感情、思想、行为。神对他在我们身上的“投资”很感“兴趣”,我们灵性与情感上的成长,正是神要收回的“利息”。当我们能够向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事说不,我们是在保护神的资产。所以,你应该看得出来自私与管家是很不相同的。

迷思2:界线是不服从的迹象

许多基督徒担心:设立与维持界线就表示反抗或不顺从。在我们的宗教圈里,你常常会听到这种话:“如果你不与我们的活动搭配,就表示你有颗不愿意响应的心。”因为这迷思,无以数计的人陷入永无止尽的活动中,却没有真正属灵与情感上的价值。

事实是可以改变生命的:缺少界线才是不服从的象征。不能清楚划出界线的人,外表虽然看起来顺从,心中却是反抗与怨恨的。他们想要拒绝人家,又害怕说出真话,于是,只能以不真心的苟同来掩饰内心的恐惧,就像巴瑞一样。

主日崇拜后,当肯尼追上巴瑞时,巴瑞几乎走到他的车子了,又来了,巴瑞心想。或许,我还是有机会可以脱身的。

“巴瑞”肯尼的话炮轰过来:“很高兴我能赶上了你。”

肯尼是他们教会单身默契的干事与查经班的负责人,一直很热心地找人参加他所负责的那些查经班,却常常察觉不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要参加他的查经聚会。

“巴瑞,我可以帮你报名参加哪个查经班呢?预言、传道、还是马可福音?”

巴瑞很焦急的暗语:我可以向他说:“我对那几个查经班都没有兴趣。请不要打电话给我——我自己会打电话给你。”可是,他是我们单身默契的主要干事,如果我不跟他合作的话,或许会伤到我与团契其他人的关系。我好想知道哪个查经班的课程最短啊!

“预言,怎么样?”巴瑞胡乱猜一个。他猜错了。

“很好!我们以后十八个月都会查考末世。礼拜一见了。”肯尼胜利地离开。

让我们来看看刚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巴瑞避免对肯尼说不。表面看起来,巴瑞似乎选择要服从,他承诺要参加一个查经班。这不是很好吗?当然没错。

可是,仔细一看,巴瑞没有拒绝肯尼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他“心中的思念和主意”(《希伯来书》四章12节)是什么呢?是恐惧!巴瑞害怕肯尼在他们单身默契的影响力,他担心自己让肯尼失望的话,会失去与团契其他人的关系。

这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这正好指出《圣经》中的一项原则:内心的一个不,会使一个外在的好失效。神关心的是我们的心,远超过我们所表现在外的服从。“我喜爱良善(或作怜悯),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神,胜于燔祭”(《何西阿书》六章6节)

换句话说,假如我们对神或别人说好,而我们内心其实想说的却是不,我们只是妥协地顺从,这和说谎并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嘴里虽然说好,内心(而且常常是我们那些心口不合一的行动)却在说不。你真以为巴瑞会花一年半的时候去参加肯尼的查经班吗?他很可能因为“另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而破坏他的承诺。巴瑞迟早会离开查经班——却不告诉肯尼真正的原因。

有个好方法可以让你看清楚“界线表示不服从”这迷思:假如我们不能说不,我们也不能说好。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和我们去服从、去爱,或负起责任的动机有关。我们必须出自爱心来对人家说好,当我们的动机是恐惧,就没有爱了。

《圣经》教导我们要如何顺服:“个人要随本心所酌订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哥林多后书》九章7节)

注意前面那两种给的态度:“作难”与“勉强”,都与恐惧有关——不是害怕对方,就是出自愧疚的心理。这样的动机是无法与爱并立同存的,因为“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约翰一书》四章18节)每个人都应该随本心酌订的去给,当我们害怕向人说不的时候,我们的好,就只是一种妥协罢了。

神不要我们出于惧怕的顺服,“因为惧怕里含有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约翰一书》四章18节)神要我们的反应是出自于爱。

界线是不服从的象征吗?这也可能。我们可能因为一些错误理由而对好的事情说不。可是,这个“不!”,可以帮助我们分辨自己的动机,跟自己坦诚说出事实的真相,然后,就可以让神在我们的心中动工。这整个过程无法在恐惧的心中完成。

迷思3:假如我设立界线,别人会伤害我

在妇女查经班中,黛比一向都很安静,但是,今晚的主题是“合乎《圣经》的解决冲突之法,”她再也无法保持沉默了:“我知道如何把自己的观点与证据有爱心地表达出来,可是,每次我一不同意我先生,他就马上掉头走开,这个时候,我应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都经历过黛比的问题,也可以体会她的感受。黛比确实相信界线,却又为其后果感到恐惧。

别人是否会因我们的界线生气、攻击我们,或感情退缩呢?当然有可能。神并没有给我们能力或权利去控制别人如何响应我们所说的不。当我们拒绝别人,有些人不介意,有些人则很不喜欢。

耶稣告诉少年富人有关永生“残酷”的真相。他知道这个年轻人贪恋钱财,所以,他要求他把他的钱通通散尽——这样他的心才有空间让神进入。结果,很令人失望,“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马太福音》十九章22节)

耶稣当然可以操纵这个情况,他的条件可以不要那样严苛,他可以说:“这样吧,十分之九,好吗?”耶稣毕竟是神,他可以设定任何的规则!可是,他没有,他知道那位年轻的财主必须认知他应该敬拜的是谁,所以,他任他离开。

我们不能降低我们的条件,不能在我们的界线上裹上糖衣,以操纵别人来接受我们的界线。界线是测验我们人际关系好或坏的“石蕊试纸。”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尊重我们界线的人自然会喜爱我们的心愿,我们的意见,以及我们独立自主的人格。而那些不尊重我们界线的人所告诉我们的是:他们不喜欢我们对他们说不,他们只喜欢我们向他们说好,他们只喜欢我们顺从他们。

当耶稣说:“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对待假先知也是这样”(《路加福音》六章26节)耶稣的意思是:“说话不要老是巴结奉承人,不要当个混淆视听的和事佬。”假如你所说的话每个人都喜欢听,很可能是你已扭曲事实的真相了。

设立界线与说出事实有关。《圣经》很清楚地区分喜爱真理的人与不喜爱真理的人。第一种人欢迎你设立界线,接受并倾听你的界线,他说:“我很高兴你有不同的观点,它让我成为一个比较好的人。”这样的人是智者或义人。

第二种人痛恨界线,厌恶与他们不同的人,试着要驱使你放弃你的宝物。我们可用“试蕊试纸”来测试那些让你认为重要关系。在某些地方向他们说不,你不是发现你们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就是明白你们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好开始的。

既然黛比的丈夫坦言他是一个“打击界线”的人,她应该对他采取怎样的态度呢?黛比的丈夫真的会像他所威胁的离开她吗?也许会。我们无法控制别人将怎么做,但是如果黛比对丈夫的绝对服从是他愿意维系婚姻的惟一因素,那他们的婚姻还算是婚姻吗?何况,如果她与他一再逃避这个问题,他们怎么可能把问题提出来设法解决呢?

黛比的界线会害她一辈子都处于孤立的状况吗?绝对不会的。假如说出真话使别人与你分手,这给予教会支持被弃者的机会,并提供一个属灵上与情感上的“家”。

我们绝不是在鼓吹离婚。重点是你无法强迫别人非得和你在一起或爱你不可,最后的决定仍在于你的同伴或配偶。有时,设立界线可以帮助你看清楚:对方除了肉身还跟你在一起外,真正的人那个“人”早就离开你很久了。所以,这种危机的发生往往也能帮助挣扎中的夫妇和好,重新建立更全乎《圣经》教导的婚姻。问题既然被提出来了,现在就可以设法去解决了。

警告:没有界线的配偶一旦设立界线后,婚姻将有许多的转变–有更多分歧的意见,在价值观、作息表、金钱、小孩、性爱上,将会产生更多的冲突。但是,这些界线常常也能帮助推动控制的配偶开始经历那些必须有的痛苦,而促使她(他)在婚姻上负起更多的责任。设立界线以后,因为那位失控的配偶怀念的夫妻关系,很多的婚姻反而变得更为坚固。

有些人会因为我们设立界线而遗弃或攻击我们吗?当然会。可是,学着去认识他们的性格,然后,采取必要的行动去解决问题,比永远都不知道对方的真面目要好的太多了。

感情的连系第一,界线第二

当吉娜的心理治疗师提到她那些界线问题时,她很仔细地专心聆听。“现在,我终于想通了,”离开时她说:“我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了。”

可是,他们下一次见面时,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当她走进办公室,吉娜一副被击败与受伤的模样。“这些界线根本不像你所说的那么好用!”她很伤心地说:“这个礼拜跟我先生、小孩、父母、朋友都提起他们如何地不尊重我的界线。现在,没有人愿意跟我讲话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吉娜太冲动了,她没有好好选择适当的时机来处理这些界线问题,马上与那些对你很重要的人敌对是不智之举。记住,我们是活在人际关系中的,你需要别人,因此,你必须有一些安全的地方,在那里,你与其他人的关系很是紧密;在那里,你可以被他们无条件的爱着。只有在“爱心,有根有基”(《以弗所书》三章17节)的地方,你才能够安全地开始学习说真心话,才能在别人反抗你对他们设立合乎《圣经》的界线时,你有所准备,不至于仓惶失措。

迷思4:假如我设下界线,我将会伤害别人

“当我向我妈妈说不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她那种‘受伤的沉默’,”芭妮说:“只要我一说我无法去看她,她就沉默45秒钟,直到我为我的自私向她道歉,与她约好什么时候去看她,她才打破沉默,然后,她又好好的了。为了避免她的沉默,要我做任何事情都可以。”

假如你设下界线,你会害怕你的界线将伤害到别人——那些你真心希望看到他们快乐、心满意足的人:

* 来向你借车的朋友,但你自己也需要车子。

* 来向你借钱的亲戚,但你手头极为拮据

* 要求你扶持一把的人,但你自身难保。

有人把界线看成一种攻击性的武器,而绝没有比这种说法更为离谱的了。界线乃是一种防卫性的工具,适当的界线并不会控制、攻击,或伤害别人,只会保护你的宝物不在错误的时间被别人夺走。拒绝那些应该对自己的需要负责的成年人,或许会使他们不舒服,他们或许得再去找其他人帮忙,但不会因此而受伤害的。

这个原则不只可以应用在喜欢控制或操纵我们的人,也可以应用在别人一些合理的需要上。即使别人是真的出了问题,有时,为了某些原因,我们还是不能出手相助或为他们牺牲的。比如:耶稣就曾离开众人,独自上山祷告,与他天上的父在一起(《马太福音》十四章22-23节)。在这些情况,我们必须让别人去担负他们自己的“担子”(《加拉太书》六章5节),他们必须以其他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这正是一个关键处,我们不只需要神与一个最好的朋友,我们还需要一群支持我们的人。理由很简单:如果我们有多一点的朋友,他们就不需要都变成超人,可以很单纯地当“人”;忙他们自己的事,有时候不能来帮我们的忙,有他们自己的问题或伤害,有他们自处的时间。

这样,如果有一人不能协助我们时,我们还可以打电话找其他朋友,或许其他的人来支持我们。如此,我们就不会只被一个人的作息牵制。

这就是《圣经》对教会——基督的身体——的教导隐藏的美意。我们是一群很不完全的罪人,需要别人的帮助,也去帮助别人;需要一次次依靠别人,也愿意一次次给予别人。当我们的支持网日渐强壮,我们互相帮补,增长成熟,如神所希望的:“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以弗所书》四章2-3节)

当我们在符合《圣经》教导的方式下负起责任,发展出许多彼此扶持的关系,我们自然可以接受别人向我们说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有其他人可以求援或依靠。

记住,当神告诉保罗:他不会拿掉他身上的那根刺的,他并不觉为难。神常常都在向我们说不,他并不担心他的界线会伤害我们。他知道我们必须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有时,对我们说不,正可以帮助我们。

迷思5:界线的意思是我生气了

兰达终于鼓起勇气向上司表示:她再也不能在周末免费加班了。她要求与上司开会协议,结果很顺利,她的上司了解她的感受,事情很快得到解决。每件事似乎都进展得很不错,除了兰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会谈最初进行的很单纯,兰达把自己工作的情况一件件明列出来,提出她的观点与建议。可是,会议进行到一半,她惊讶地发现自己心中的怒气竟然泉涌而出,那种愤怒与不平的情绪竟是难以隐藏,她甚至忍不住地讲了几句揶揄她上司“周五高尔夫球时间”的评语;她原本无意要那样讽刺他。

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兰达很困惑。她那些怒气到底从哪里来的呢?她真的是“那种人”吗?难道是她所设立的那些界线在背后作怪?

当人们开始说出真心话,设立起界线,为自己负责任以后,“怒气的乌云”的确会在头上盘旋一段时间;这不是什么大秘密,是经常发生的。他们的脾气往往变得暴躁,容易被激怒,为一点点小事就情绪失控,这些事实将使他们感谢到恐慌。他们的朋友也可能会有这样的评语:“你不再是我以前所认识的那个温和有爱心的人了。”这种评语所引起的羞惭与愧疚将使那些刚刚学习要设立界线的人更加迷惑、百思不解。

界线会引导起我们心中的怒气吗?当然不会。这个迷思是一般人对情绪的误解,而怒气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事实上,我们的情绪或感情都有其功用——要告诉我们什么,是一种讯号。

“负面”的感情,常常是在告诉我们一些情况了。比如恐惧警告我们要远离危险,叫我们要小心。伤心表示我们有损失——了人际关系、机会、观点等。怒气也是警告危险的一种讯号,只是,怒气不要我们往后退,而叫我们向前面对威胁。耶稣因为圣殿被人玷污而发怒,就是这种感情发挥其功能的一个好例子(《约翰福音》二章13-17节)

怒气告诉我们:我们的界线受到侵犯。愤怒的情绪就像是国家的雷达防御系统,是我们的“早期警告系统”:当我们有被人伤害或控制的危险时,它会警告我们。

“原来这就是我对那些咄咄逼人的推销员总有敌意的原因啊!”卡尔惊叹地说。卡尔一直不能了解他为什么会那么不喜观那些无法接受“不”的销售员。原来他们试图侵犯他经济上的界线,是卡尔的努气只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

怒气也给予我们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感觉,给我们力量保护自己,保护我们所爱的人,保护我们的原则。《旧约》常常形容一个生气的人是“鼻子呼吸急促”的人(注一)。想象一头斗牛,鼻喷气,蹄踏地,气焰高涨准备开始进攻,你就会懂得我的意思了。

只是,就像其他的情绪一样,怒气并没有时间概念。怒气不会自动消失,不管那些危险是两分钟前刚刚发生的,或是发生在二十年以前!不适时适当地解开症结所在,怒气将永远常驻心中。这是为什么受过界线伤害的人在开始设立界线时,常常为自己内心的愤怒震惊不已。事实上,这一般不是什么“新的怒气”,而是“旧的怒气”,是自己多年来没能说出来的、没受到尊重,也没有人倾听的“不”!。我们对邪恶与灵魂被侵犯的抗议,一直隐藏在我们心中,等着要把真相吐露出来。

《圣经》说:使地震动的是“仆人做王”(《箴言》三十章22节),仆人与王惟一的不同是一个没有选择,一个则应有尽有。当你突然给一生都被禁锢的人很大的权势,结果只会看到一个愤怒的暴君。因为以前他们的界线不停地受到侵犯,内心自然充满怒气。

受过界线伤害的人会感到愤怒,会“追捕”是很正常的。他们或许需要一段时间,来面对那些他们从未察觉存在但已被侵犯的界线。

楠生的家庭是小镇的模范家庭。从小到大,很多小孩都羡慕他:“你真幸运,你们家人与你那么亲密——我家的人根本都不在乎我。”楠生很感激他所拥有的亲情,不曾注意到其实是他的家人一直很小心地在控制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与独立性。没有人会真的意见不合,也没有人会为价值观或感情的事情争吵。“我认为冲突只会伤感情,只会失去爱。”他这么说。

直到楠生的婚姻出了问题后,他才开始认真的回想过去。楠生天真地娶了一个很会控制与操纵他的妻子。结婚几年以后,他发现他的婚姻面临很大的危机,最让他惊讶的是,他竟然不止自己掉入婚姻的泥沼,也很气愤他父母当初没好好装备他处理生活的能力。

回想过去每当他试图与父母分开,设立自己的界线,他父母就很微妙地剥夺了他的机会。楠生真心爱恋那个扶养他长大成人的温馨家庭,想起那些爱恨交杂的场面,他就深觉背叛与愧疚。他母亲哭哭啼啼地说他太爱辩,父亲则告诉他不要让母亲难过。于是楠生的界线发展一直无法成熟,无法发生效用。如今,楠生终于看清楚自己必须付出的代价了。而代价越高,他就越生气。“我如何生活当然是我自己的选择,”他说“可是,如果当初他们能教我怎么说不,我现在就不会活得这么辛苦了。”

楠生会永远恼怒他的父母亲吗?不会的,而你也不需如此。当内心敌对的感觉浮现时,把那些积存的想法向有关的人坦白承认。《圣经》告诉我们要把所缺失的真相说出,彼此认罪代求,这样,我们便可以得到医治(《雅各书》五章16节)。借着那些在你怒气中仍会爱你的人,去经历神的恩典,这是解决过往怒气的第一步。

最后,当你建立合乎《圣经》教导的界线,你将会发现自己变得比较有安全感,比较有信心,比较不会被对别人的畏惧所奴役了。楠生这个例子,因为他决定跟他的妻子设立好的界线。两人的关系改善许多。界线设立得越好,你的怒气就会随之越少。这是因为许多的时候,怒气是你惟有的界线,当你可以向人家说不,就不需要那些“愤怒的讯号”了。你能预知邪恶当前,然后用界线防止它来伤害你。

当你开始发展你的界线,不要因你发现一些令你愤怒的事而害怕。它是在为你先前的灵魂抗议。那些受伤的部分必须被显露出来,被了解,以及被神、被人所爱。然后,你还必须为医治伤痕以及发展健全的界线负起全责,全力以赴。

界线减少怒气

有关怒气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我们的界线越是符合《圣经》的教导,我们所经历的怒气就会越少。具有成熟界线的人是世界上最不会生气的人。刚开始设立界线的人怒气势必增加,可是,那些怒气也将随着界线的成长与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记得怒气是“早期警告系统”的那个功用吗?当我们被侵犯,我们就会受到这系统的警告。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一开始就避免自己的界线受到别人的侵犯,就不需要生气了。你会更有能力控制你的生活与你的价值观。

丁娜很不喜欢她先生每天晚上都晚个45分钟回来吃饭,因为她很难将煮好的晚餐保温;孩子们也都要饿肚子与闹情绪,晚上做功课的程序也因而整个搞乱。但是,事情终于改观了!每天晚上,无论先生回来了没有,丁娜规定晚餐一律准时开动。她先生若是太晚回来,他就得自己翻冰箱找些剩菜剩饭加热,一个人热晚饭。如此“教训”他三四次以后,就逼得他会自己想法办摆脱工作上的耽搁而早点回家了。

丁娜的界线(与小孩们一起准时吃晚饭)使她觉得不再受到侵犯或成为一个受害人了。也因为她能够满足自己的、孩子们的需要,她就不再生气。欲语说:“不要生气,伺机报复。”是不正确的。最好的说法是:“不要生气,设下界线。”

迷思6:别人如果设下界线,就会伤害我

“很报歉,蓝第,我没办法借钱给你。”彼得说:“我现在手头实在不太方便。”

我最好的朋友,蓝第暗忖,我来向他求助,他竟然这样拒绝我,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或许,他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好朋友。

看来,蓝第这一辈子都要承受没有界线的痛苦了。为什么呢?因为“被人拒绝”就让他受伤了。他甚至冲动地发誓说:他以后绝不让任何人经历他今日所受到的伤害。

我们很多人都和蓝第一样,别人一对我们的要求说不,就觉得很不舒服,觉得自己受伤,被拒绝,或心冷下来。这种人很难了解:设定界线其实有很多的好处。

接受别人的界线当然不容易,谁也不喜欢别人向自己说不。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接受别人的界线会是这样一个大问题。

首先,接受不适当的界线可能会伤害我们,尤其在幼年时期。如果当父母亲的不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小孩足够的感情支持,就很可能会伤害小孩。小孩情感上或心理上的需要,大抵都必须由父母亲负责。小孩的年纪越小,就越难自己去满足他或她那些方面的需要。因此一个自我中心很强、不成熟,或依赖心重的父母,如果在不适当的时间向小孩说不,就可能会伤害那个小孩。

罗勃最早的记忆是在婴儿床里,他一个人在房间内,一待就好几个小时。罗勃的父母把他独自留在房内,因为他没有哭,他们就以为他没有问题。事实上,罗勃早已罹患婴儿忧郁症,不会大哭大闹了。罗勃父母对他的“拒绝”,让他有被遗弃的感觉,这种内心深深受创的感受,从他的婴儿期一直延伸到他的成年期。

第二,我们把自己的伤害投身在别人身上。当我们感到痛苦,我们的反应之一就是不想要有这种坏的感觉,而把它推想在别人身上,这叫做投射。很多时候,在孩提时代遭受不适当界线之苦的人,会把自己的脆弱感投射到别人身上。因为对别人的痛苦一再地感同身受,于是,他们就避免对别人设立界线,怕别人会和他们一样痛苦。

罗勃就很难向他三岁的女儿雅比设下晚上睡觉时间的界线。每次上床时间一到,雅比哭着不想睡,他就心慌失措,心想:我在遗弃我的女儿,她那么需要我,我却不能在她身旁。事实上,他是一个很好的父亲,晚上都会念床边故事、祷告、唱歌给他的小女儿听。但是,他在她的攻势中,感受到自己以前所承受的痛苦,因此,他很难设立正确的界线,只能继续唱歌给她听,陪她玩——直到天亮。

第三,不能接受某人的界线,也许是偶像崇拜的关系。当凯西的丈夫不愿意晚上和她谈话,她就觉得受伤与孤立了。他的沉默导致严重的疏离感,她开始怀疑她是否被她先生的界线伤害了。

其实,真正的问题出在凯西太依赖她的先生。她情绪是好或坏,都无时无刻仰赖她的先生,想由他来补足她酗酒的父母以前无法给她的一切。所以,哪一天她先生比较累了或不顺遂而感情退缩了,她自己的日子也跟着他搞砸了。

虽然我们确实需要彼此,然而,除了神以外,并没有人真的是那样不可缺少。如果我们和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产生了冲突,就搞得自己生活痛苦非常,这可能表示我们把对方放到那只有神才能坐的宝座了。我们绝对不可以把某个人看成是这个世上幸福的唯一来源,这会伤害我们灵性与情感的自由与发展。

问问你自己:“如果我不能从他听到‘不’的人不幸今晚死去,我还有人可以依附?”和许多人都有深长、有意义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这样别人才能够自由地拒绝我们而不是感到愧疚,因为我们还有其他的人可以求援。

其实,当我们不能接受别人向我们说不,我们就把自己生活的控制权转交给对方了。对方只需威胁要收回感情或从我们的身边走开,我们就会乖乖就范了。婚姻生活中,这种情形常常会发生,即夫妻中的一方在感情上勒索对方,威胁着要离开。这不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式,我们也不可能因此获得成功的婚姻。每次,只要手握王牌的控制者一不高兴,他或她就感情内缩退后,而那位没有界线的人则像发疯了,继续想尽办法让对方高兴。杜柏森博士(Dr.James Dobson)《坚韧的爱》(Love Must Be Tough)这本书正是专门探讨这种问题的经典之作。(注二)

第四,不能接受别人的界线,可能是一种不能负责的问题。

蓝迪向他最好的朋友彼得借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蓝迪要求彼得替他承担经济上的危机。有些人太习惯别人帮他们的忙了,就以为自己的好或坏都是别人的问题。所以,当别人不能再帮他们解除生活上的危机,他们就觉得很失望,以为别人不再爱他们了。事实上,是他们不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保罗写过一封信给哥林多教会的人——那封信已经失传了——信中他很强烈地指出他们的一些问题,对他们的反抗设下了界线。感谢主,哥林多教会的人反应很好:

我先前写信叫你们忧虑,我后来虽然懊悔,如今却不懊悔,因我知道那信叫你们忧愁,不过是暂时的。如今我欢喜不是因为你们忧愁,是因你们从忧愁中生出懊悔来。(《哥林多后书》七章8-9节)

哥林多教会的人对保罗所设下的界线,不管是什么,他们都接受、领会、反应得很好。那是他们肯为自己负责的迹象。

在这里,记得耶稣的黄金律是很有助益:“无论何事,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马太福音》七章12节)设立界线时,请记得这条诫律。你是否要别人尊重你的界线呢?那么你就必须先愿意去尊重别人的界线。

迷思7:界线引起愧疚感

德华摇摇头:“我觉得什么时候地方不太对劲了。”他说:“我家的人一向都很照顾关心我,我们的关系也一直很好。然后……”他停顿一下,思索着应该怎么说。

“然后,我认识茱蒂,跟她结婚了,婚姻也很幸福。我们每个礼拜跟我家的人见一次面,有时还不只一次。后来,我们有了小孩,情况也很好,直到我要换工作搬到很远的地方去。那个工作是我期待已久的,茱蒂与我都很兴奋。”

“但是,当我向我的家人提起,事情竟完全变了,我开始听到有关我父亲健康的情形——虽然我从来都不知道他的身体状况有那么糟糕。还有,有关我母亲的寂寞——说我们是他们生活中惟一的亮光。还说,他们为了我做过多少牺牲等。”

“我应该怎么办呢?他们没有说谎……他们是把一生都给我了,我怎么可以弃他们不顾呢?!”

德华这种卡在中间进退两难的问题是常见的。向别人设立界线主要的障碍之一,是我们的义务感。而我们亏欠的人又往往不只是我们的父母,还有其他那些爱我们的人。到底应该怎么样做才适当,才合乎《圣经》的教导呢?怎样又不是呢?

许多人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干脆避免对那些他们觉得有义务的人设立界线,这样,就可以免除说不时所产生的愧疚感。于是,他们从来不离开家,不换学校或教会,也从来不变更工作或换朋友;即使他们要转换才是成熟的做法。

我们以为我们从别人接受了什么,就亏欠了别人什么。问题是在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债务。我们所接受的爱、钱、时间——或那些让我们觉得有义务必须回报的——都应该算是礼物。

“礼物”就是无条件的给予,受者只需要有感激的心,送者根本不期待对方的回馈。施与受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就是谁爱了谁,希望能为他或她做些什么,就这么简单。

这就是神怎样看待他所给我们的救赎的礼物。神给予我们他的独生子,他的动机是爱我们,我们的响应就是接受与感激,为什么感激那么重要呢?神知道如果我们对他的所作所为心存感激,我们就会去爱别人:“正如你们所领的教训,感谢的心也更增长了。”(《歌罗西书》二章7节)

那些对我们好并真心关怀我们的人,我们欠他们什么呢?我们欠他们的是感激。因为我们有感激的心,就应该出去帮助别人。

我们必须分清楚什么是“为了得到的给”与“毫无私心的给”。一般来说,这是很容易分辨的。假如你已经向对方表示诚挚的感谢了,他们还是觉得受伤或生气了,他们给你的大概是借贷。如果你给对方感激的心就绰绰有余了,那么你收到的大概就是你不需要自觉愧疚的礼物了。

神教导我们要把界线与感激的问题分开。《启示录》中,他写信给七间教会时,曾特别提到三间教会(以弗所教会、别迦摩教会、推雅推喇教会)

1. 称赞他们的成就。(感激)

2. 然后,他们即使如此,他还是要责备他们(《启示录》二章4、14、20节)。

3. 他终于跟他们开诚布公地谈到他们的不负责任。(界线)神不允许这两件事混淆不清,我们也应该如此。

迷思8:界线是永远的,我害怕界线会让我自断后路

“可是,如果我改变我的心意呢?”卡拉问:“我怕我跟最好的朋友一设立界线,她就会离开我,把我忘掉。”

你必须了解你的不,是由你来操控的,这一点很重要.你拥有那些界线的主权,并不是界线拥有你.假如你跟某个人设立了界线,而她的反应很成熟,很有爱心,你便可以重新协议你的界线.还有,如果你觉得你所处的情况很安全了,你甚至可以改变你的界线。

关于改变或重新协议界线的情形,《圣经》中有很多个先例:比如,当尼尼微城的人悔改以后,神就选择不毁掉该城了(《约拿书》三章10节)。另外,保罗因为称为马可的约翰从前在旁非利亚曾离开他们,不与他们同去做工,就拒绝带马可一起回去他们以前宣道的各城(《使徒行传》十五章37-39节)。但是,几年以后,保罗自己却要求马可一起同行(《提摩太后书》四章11节),因为改变界线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你或许已经注意到:有些迷思确实是我们从扭曲的教导中学来的错误观念,但是,其他的却是我们自己不敢站出来,向那些不合乎《圣经》教导的责任说不的缘故。以祷告的心仔细检视一下:到底哪些迷思使你陷于困境和堕入网罗?从《圣经》中寻找本章所提到的那些经节,求神给你信心明白他比你更相信健全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