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反应:小动作后面隐藏着什么? » 微反应:小动作后面隐藏着什么?全文在线阅读

《微反应:小动作后面隐藏着什么?》问题3:微反应的“微”字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关灯直达底部

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生理行为、情绪行为、社交行为。

人类在受到有效刺激后,会产生能够代表其真实认知和感受的生理行为和情绪行为,但又不甘于被他人识破,便试图用意志管控的社交行为来进行自我抑制和伪装,这时的生理行为和情绪行为就会形态减小或消失,持续时间缩短或停止,不易察觉,故而取“微”字。但这些生理行为和情绪行为仍然存在,仍然能够突破社交行为的抑制和伪装,即使形态很小、持续时间很短,也仍然能表达出大量宝贵而有效的信息。

社交行为

社交行为的最典型特征,是行为向别人负责,虽然最终都是为了自己,但直接的关联都是做给别人的事情。比如:

晨间问候,要让人家听到或看到;

工作陈述,要让人家听懂或认可;

礼貌举止,要让人家感觉到善意;

聚会聊天,要让人家认可甚至喜欢自己;

购物消费,把钱给人家才能拿回货物;

入职面试、宣誓表态、倾诉衷肠、发飙骂人、追赶公交、排队等候、寻医问药、学习考试、训练比赛、音乐电影、恋爱结婚、谈判竞合、侦查诉讼等等,都是做给别人的事。这些事情,遵循不同的社会规则,具体步骤和表现可能简单,也可能复杂,人们在其过程中的表现也就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同一件事情的另一面就是,能掌握也就意味着,理论上可以完全控制如何表现。

列举一个经典的社交行为——语言。

语言是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包括口头的言语,也包括书面的文字。语言必须经过学习才能使用,其存在的作用就是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可以是真的,当然也可以是假的。语言经过磨练,可以掌握得得心应手,面对面诉说时可以做到逻辑完整且自洽,语音平稳且流利,无论行为人说的是真情还是假意。而事实上,很多真话恰恰因为控制不那么精致,而表现得匆忙、焦急、激动或淡漠。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大脑中控制语言的中枢在皮层位置。皮层特定部位受损,语言功能会产生严重障碍甚至破坏。人类的皮层负责“想”事情,是最高级的认知中枢,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负责有控制的行为。也正因为此,人类的皮层在大脑中所占的比例,要远高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换句话说,你看到的所有文字、听到的所有言语,理论上100%都是别人刻意为之,就想要说给你听、写给你看的产物。既然这样,可以听到、看到之后,就当做“真相”吗?

其他的社交行为,也是一样的道理,不再赘述。

生理行为

生理行为的最典型特征,是行为仅向自己负责,有可能客观结果会涉及他人,但直接的关联都是做给自己的事情。比如:

吃,解决饥饿感,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养分;

喝,解决口渴感,为身体提供水分;

拉,食物代谢的最终环节,排泄掉身体不需要的废料残渣;

尿,水分代谢的最终环节,排泄掉身体里多余的水分,保证体液常新;

睡,神经系统和肌体的休息过程,缓解紧张,增强同化作用(生产细胞结构),降低异化作用水平(分解细胞结构),等等;

这些做给自己的事情,是保证个体生存的必要行为,除了在极端情况下之外,没有人可以对这些行为做出完全的控制。恰恰相反,这些生理的内在需求对人的行为能产生强大的驱动力,甚至使人失去理智和尊严。

事实上,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运动系统在内的人体的八大基础系统中,人类能够靠皮层的逻辑思维意志 [1] 来进行管控的,只有运动系统和负责呼吸的横膈膜及相关辅助肌肉,而横膈膜的日常运动也不需要意志来管控,全部依托于自主神经系统的管理,由脑干、延髓和脑桥共同负责 [2] 。

所以,生理反应能够非常准确地映射行为人的神经系统变化。测谎仪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测试被试的皮电、心跳、呼吸、血溶度等生理指标,再对应指标异常变化与所提问题之间的匹配关系,做出异常心理活动(说谎)的判断。

情绪行为

情绪在学术定义中被描述为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应,一个主体对同一事件总是有同样的反应。情绪持续时间很短,产生的情绪包含语言、生理、行为和神经机制互相协调的一组反应。 [3]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情绪也是动物进化出的一种生存机制,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不断积累和强化,因为情绪可以为一些远古人类常常面临的问题提供简单解决方法,如产生恐惧并决定逃离 [4] [5] ,或者产生愤怒并决定战斗。

简单地说,情绪机制是动物对外界刺激进行认知和评估后,所产生的行为驱动力。它有着最简单的逻辑,就像最直爽的莽汉一样,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根本没有顾忌。

没想到又希望知道,那就通过惊讶情绪来驱动行为,加强信息收集。

面对负面刺激,先判断一下实力比对。不如自己的,厌恶地远离或驱赶;和自己差不多厉害的,愤怒地进攻以保障自己的利益;比自己厉害的,恐惧地逃跑或躲藏;已经造成损失且不能挽回的,就此放弃努力。

如果面对的是积极刺激,那就高兴得兴奋起来。

动物进化出的这种简单机制,就能保证它们适应环境并生存和繁衍下去。

例如,当你躺在牙医的治疗台上做拔牙手术的时候,麻药已经生效了,不会有痛觉,医生拿着电钻、凿子正在给你拔出病牙。

理智地想,绝对信任的医生用经年训练的专业技术,没有引发太多痛苦地正在治疗,未来也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整件事情完全是积极而有益的。所以,你很配合,不会乱动,不会拒绝,不会表现出不高兴或害怕,甚至有可能笑着表示不疼,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

但是,请注意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手指是不是紧张的?手臂是不是在不经意地用力?整个躯干是不是无法完全松弛下来?

这就是恐惧情绪所引发的情绪行为。你的皮层告诉你,没有什么可怕的,这是好事。但你的大脑其他区域以及大部分神经系统不会思考,它们会因为这样的刺激而产生恐惧类情绪,然后引发身体做出对抗或逃跑的准备。这样的反应在小朋友身上特别明显,因为小朋友的社会知识少,更接近小动物的天然反应。

试想一下,给清醒的狮子拔牙,会是什么结果?

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很少有人可以仅使用简单的一层逻辑肆意而为,更多可以自主表现的行为遵循的是社会规则。但是,人类的情绪对行为决策的影响力仍然很大。

与动物的情绪不同的是,人类的情绪绝大多数是由社会事务引起的。人们每天经历很多事件,大脑需要首先将纷繁复杂的社交行为作为刺激源,在懂得社会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认知和感受,进而引发内部的评估与情绪驱动。但情绪毕竟是更贴近动物属性的生存机制,遵循一层逻辑链的判断和决策机制,所以它会引起大量生理行为的变化。尽管皮层在认知和决策的过程中,会干预决策的生成和执行,但还是有很多生理反应和行为无法被理智所约束。

例如,愤怒情绪产生之后,视线会集中于刺激源上,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剧、毛孔张开、汗液分泌增加、肌肉会收缩蓄力;特别强烈的愤怒,会让毛发炸起,同时消化系统工作减弱,唾液减少分泌,肠胃蠕动减缓。这样的状态更加适合奔跑、搏斗、对抗,更能帮助本体取得战斗中的优势,至少是不增加生理负担。

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类个体,即使遇到非常愤怒的事情,也要考虑相关的社会规则限制。例如,不能随便打架,因为打架可能引发公安机关按照治安事件的标准处理流程介入,耽误更多的时间,甚至担负社会惩罚;在老板面前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就算心里很憋屈愤怒,也不会像狮子一样冲上去撕咬,最多就是用怨恨的眼光盯着看,或者捏紧拳头,或者提高音量和语速,但语言和整体举止,仍然要符合社会规范,甚至是取悦和服从的内容。那些微小的视线变化、肌肉用力的变化以及能量表现的变化,却都和最原始的愤怒表现特征相同,通过捕捉这些痕迹,可以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感受。

现在来回答问题:“微”字非常重要。 我们不看行为人的社交表现,那些都是有备而来的“表演”,甚至可能经受过专门的训练。我们只看没有被社交行为掩饰住的微小反应,尽管它们形态微小、持续时间短,但却能够表达出行为人的真实感受和认知,也就是生理状态和情绪状态。最后,特别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单向表达不分析”。

[1] 逻辑思维意志,是指人类有目的的行为决策和指令。比如,“因为我热了,所以要脱掉外衣”。

[2] 当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时,颈动脉和主动脉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以及骨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会感受到升高的信号,进而提升呼吸频率。运动也会随着肌肉运动知觉的动作、体温的升高、肾上腺素的释放和来自大脑的运动冲动使得呼吸频率得到提高。Respiration. Harvey Project.[27 July 2012].

[3] Fox, Elaine. Emotion Science: An Integration of Cognitive and Neuroscientific Approach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16–17. ISBN 0230005179.

[4] Gaulin, Steven J. C. and Donald H. McBurney.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Prentice Hall. 2003. ISBN 978-0-13-529-3, Chapter 6, P121-142.

[5] Ekman, Paul. An argument for basic emotions. Cognition & Emotion. 1992, 6: 16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