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东死生门:巴以行走观察 » 中东死生门:巴以行走观察全文在线阅读

空袭过后

关灯直达底部

(一)

早晨9点,11岁的巴勒斯坦男孩塔里克·苏希穿着校服——浅蓝色长袖衬衣和深蓝色长裤,背上书包朝位于加沙市中心的学校走去。

2004年2月7日早晨9点。50岁的巴勒斯坦工人穆罕默德·阿里·苏莱曼·瓦迪刚刚领了上个月在以色列打工的工资,共计1000多谢克尔,步行回家。

2004年2月7日早晨9点。我刚刚倒上一杯咖啡,轰鸣声自头顶来。调小电视机音量,侧耳再听,果然是F–16战斗机。明天才是星期天,以色列空军飞行训练的日子。

喝下一口咖啡,阿马德打来电话:“团结大街,一辆汽车被炸。”

9点刚过的几秒钟内,一枚导弹落在加沙街头。

确认消息并发出快讯之后,我开车去现场。汽车收音机里说,有个“小孩”在轰炸中受伤,我立即决定调转车头,先去医院。

熄灭吉普车时,收音机里说“小孩伤势严重,正在抢救中……”闯红灯,闯急救室。一个有些面熟的巴勒斯坦记者居然拦着我问有没有闪光灯,相机该调什么模式,急死人。

15岁的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坐在病床边,肚子和胸口插着管子。他两眼朝天,医生在做记录。是那“小孩”吗?“不,”医生一指,“那里,那里还有一个……”

拔腿闯进急救室。

右边床上,一个男子脱得只剩蓝色内裤,不住呻吟,大腿间血迹斑斑。

左边是那“小孩”。闭着眼,很安静。大夫用白纱布条捆扎小孩的手腕。我狂按快门。突然,医生愤怒地过来推搡我和一个巴勒斯坦记者。另一个医生拿过一个红玫瑰图案、塑料封皮的本子放在小孩胸口。后面两个医生扯开白床单,盖上。

死了!死了!相机取景器背后的我方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个小孩刚刚死了!

医生把怒气发泄在我和那个记者身上,用力将我们推出门去。在门边,我一回头,看见手术台下一大团殷红的纱布。

经过阿卜杜拉身边时,我又给他拍了几张。突然觉得自己很残忍,好像在撕扯人家的伤口,于是赶紧走掉。

/15岁的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坐在病床边,肚子和胸口插着管子

一个警察模样的人把我拉过去,递上一张纸,说死去的那个小孩叫塔里克·苏希,14岁(后来证实是11岁)。今天以色列空袭的目标是一名杰哈德官员。

回办公室传送照片。半岛电视台正回顾在加沙遇难的几个外国人:被以色列推土机碾过去的和平示威者理查尔、英国记者汤姆……片头一行字:“When killing is easy……”(当杀戮变得容易)

几个小时后,“小孩”苏希的葬礼就要举行。我直接到他家。一个正在布置灵堂的孩子说自己是苏希的亲戚,引我去找女眷。死者男性家属在外面张罗,女眷们在里屋坐成一圈。一个女人扬了扬手绢,指向角落里一个看起来刚刚30岁的妇女说,那是苏希的妈妈。妈妈一身黑衣,脸色惨白。我问可不可以看看苏希生前的房间,她们说家里就一间屋子。门框上钉着一只小布熊,那是苏希的玩具。我问带我进来的孩子作何感受,他说:“不知道。”

标志葬礼开始的枪声响起。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孩摇摇摆摆进入女眷们的房间,听见枪声,吓得一抖。从阳台栏杆望出去,盛着苏希的担架正往楼里进。

门口一阵喧哗,女人们开始放声哭。妈妈昏厥过去,有人在旁边扇扇子,一个男眷愤怒地把贴过去照相的记者们轰出去。

苏希的尸体和妈妈只待了几分钟。

所有的记者都离开了。爆炸现场、医院、葬礼的照片,全有了,还等什么呢,收工。北京编辑部也来过几次电话,催我回办公室发杰哈德官员遇袭的消息。可是,我心里偏偏放不下这个死在眼前的孩子,跟去了为他做最后祷告的清真寺。

/医生扯开白床单,盖上。相机取景器背后的我方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个小孩刚刚死了!

清真寺门口,送葬车队里飘着法塔赫的黄旗和杰哈德的黑旗。年轻人举着枪,并不介意拍照。孩子们一见相机,还是笑。

从车里取出头巾戴上,男人们还是不让我进入清真寺男祷告区。很久,有人出来传话,谢赫(清真寺里宣讲《古兰经》的人,可以被视为一寺之长)同意中国女记者进去拍照。刚一迈步,几个男人叫嚷起来:“成何体统!”

这时杰哈德汽车上绑的大喇叭响:“阿齐兹牺牲了!阿齐兹牺牲了!”阿齐兹是今天以色列轰炸的目标人物,杰哈德创始人沙米的侄子兼保镖。也许就是急救室里躺在右边床上的那个男子。

孩子们擎着黑旗围过来。其中一个是苏希的同学。问感受,他避开我的眼睛说:“死了好啊。”他说苏希很活跃,爱踢足球,是个好学生,今天他从家去学校,比平时早了半个小时。

一行字突然出现在我脑海中:人生就像在黑暗的隧道里行走,不知什么时候,尽头的亮光倾泄下来。

/苏希的同学在他的葬礼上

终于,谢赫亲自接我进寺。我愣愣地拽着黑袍往前冲,一低头,苏希的尸体就在墙边。地上坐了一排男孩。看到照相机,有几个还是笑着凑过来。

男人们做完礼拜,抬起尸体往外走。对空鸣枪声响成一片,一粒烫烫的弹壳蹦在我脚面上。

担架上了货车,墓地很远。

送葬队伍绕行加沙城的大街小巷,走了近一个小时。车上8个男人抬着担架,始终没松手,间或传来轻声抽泣。苏希的叔叔跟人换了手出来,捂住脑袋蹲下。有人递给我那玫瑰花封皮的本子,作业本,上面写着:塔里克·苏希,六年级。

装着尸体的货车缓缓前行,游行队伍跟在后面。不断有孩子扒住车栏杆跳上来,做几个鬼脸之后翻身下去。街道两边涂满战斗口号和图画的墙壁向后退去。

墓地在加沙地带东部边境,对面是以色列军队。带枪的年轻人全被拦住,大家怕他们进墓地会招惹麻烦。为了确定位置,我问:“边境?”苏希的叔叔说:“边境,巴勒斯坦的边境!你以为是以色列吧?这里全是巴勒斯坦,学过历史吗,你!”

车里不知谁跟了一句:“是他们抢了我们的土地,这里没有以色列,全是巴勒斯坦!”

坑已经挖好。众人唤父亲过来送子入土,父亲已哭成个泪人。

坑不大,很深。伊斯兰教的传统是速葬,深埋。一个不相干的孩子,背书包坐在墓地里看风景。

盖上土,人们围坐在墓前听谢赫讲话。谢赫说:“哈齐姆兄弟(苏希的父亲),莫伤悲,我们要告诉你,你儿子去了真主那里,做烈士比其他死法都好。”紧挨着谢赫的,同样是两个男孩。

墓地里有人对我说,请多拍些照片,让全世界看看。这时候,墓地里只有我一个记者。

来自法塔赫组织的哈齐姆(不是苏希父亲,另一个同名的人)主动带我回去。车里还有两个不明身份的年轻人。路上看见拿枪的,哈齐姆就招呼他们上车。我很紧张:“他们是以色列的‘通缉犯’吗?”

“是啊。”哈齐姆脱口而出。后座一个人提醒他,中国记者是担心有人招来导弹。哈齐姆笑了:“不会,他们不是‘大’通缉犯。”

哈齐姆语速快,车速慢,一路上给我洗脑。他说,全世界犹太人是一家,他们控制美国金融,控制美国国会。“你知道莫尼卡吧?犹太人!为什么找上克林顿?因为克林顿来过加沙(1997年为加沙机场剪彩),犹太人要搞臭他……”

他指着路边背书包的孩子,看,如果犹太人盯上了我,一颗炸弹掉进我车里,这些小孩也完了。你看,那个小孩,喏,那个蓝衬衣的,他难道不是平民吗?不是无辜的吗?

我问,那你怎么看自杀爆炸呢?公共汽车上,餐馆里,那些以色列人不是平民吗?不是无辜的吗?他回答说,你说得对,但是我们巴勒斯坦人“没有飞机,没有坦克,只有自己的身体”。

/苏希的叔叔跟人换了手出来,捂住脑袋蹲下

回到清真寺门口,我找到自己的车。哈齐姆说:“给你个电话号码,有事找我。对了,我在海边有两套房子,要租的话,便宜给你。”

第二天房东哈马德的妈妈第一次替儿子来收房租,一见我便惊呼:“昨天在苏希家看见你!我是他姑妈!”

她说据医生讲,爆炸后苏希被气浪甩出去25米,背部、胸部和手腕都被弹片击中。进医院8分钟后死了。

8分钟。确实是我闯急救室的时候,苏希刚刚死去。“他很聪明,也调皮极了。”姑妈说,隔壁有个一年级的小孩,今天问苏希怎么不跟我一起上学去了?大人说,他成为烈士了。苏希有三个姐妹,两个兄弟,他是老四。

“政府或者其他组织会给抚恤吗?”我问。姑妈说:“过去伊拉克政府给钱,现在你也知道……苏希的父亲是小学教师,挺穷。”

我不敢当面把苏希死去和下葬的照片交给他父母,就托房东妈妈转交。

两天后,再次去苏希家。不过两天,父亲就比那天在墓地瘦了好几圈。妈妈木然地容我和另一个摄影师横拍竖拍。有人拿烈士像过来做背景,妈妈一下子捂脸哭起来。我们于心不忍,走开了。一个穿军装的男子把苏希的弟弟拉来:“你们一定要给这个孩子拍照,长大后,他一定能灭了以色列总理沙龙!”于是他让苏希的弟弟扎起黑白头巾,一把冲锋枪塞到他手里。

(二)

导弹落下、苏希被炸的同时,50岁的巴勒斯坦人瓦迪恰好经过那辆汽车旁。瓦迪没有死,但耳朵、胸、腿、脚多处受伤,失去了半个肝。

联系到瓦迪的儿子马哈茂德,约好到家里看望他父亲。

瓦迪的家位于加沙地带中部的木拉格镇,紧邻犹太人定居点。车子开到大路朝天、人烟稀少的地方,马哈茂德正在路边等候。他说这里不通车,他搭乘别人的驴子过来。

穿过羊肠小道,耳边苍蝇嗡嗡响。马哈茂德一指,到了。灰色的水泥房子,没有门,没有窗。确切地说,门框和窗框都在,只是空的。窗框上用绳子吊了块缺角的石板,石板是为了挡住冬季的雨水,四周露着光。马哈茂德说,因为交不起账单,家里没有煤气,也没有电,只是从邻居那里接根电线过来,亮一盏日光灯,供上学的孩子写作业。

瓦迪躺在角落的暗影里,浑身缠满纱布,一动弹便牵动所有伤口。他天生哑巴,现在更是有痛说不出,见到我和同来的摄影师高磊,两只手拼命向前伸,嗓子里发出“啊啊”的叫声。

瓦迪的妻子说,爆炸那天,在以色列做建筑工人的他刚刚领到1000多谢克尔工资。被送往医院的路上,口袋里的工资全部叫人摸走,那是养活全家15口人的钱。说到这里,瓦迪又发出“咿咿啊啊”的声音,一只手伸进自己的口袋比画着。床头有个铁皮糖罐,上面写着大大的英文商标“Happy”(快乐)。

/一个迷彩服男子给苏希的弟弟扎上黑白格头巾,一把冲锋枪塞到他手里

妻子说,当时瓦迪距离那辆汽车十指宽,他在医院里昏迷了四天,虽然性命得以保全,却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说话间,儿子马哈茂德拿来碎布条般的衬衣和裤子,上面血迹斑斑,是爆炸当天瓦迪穿的衣服。

马哈茂德原先在一家金属工厂工作,一年前那家工厂遭到以色列导弹袭击,从此失业。问及为何不再找份工作,马哈茂德说现在的加沙哪里找工作去!瓦迪有两个儿子,另一个也失业了,女人们都不工作,所以瓦迪原先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现在,全家靠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工程处(UNRWA)每两个月发一次的30公斤面粉、一瓶油和两公斤糖度日。幸亏巴勒斯坦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孩子们还在上课。一个大些的女孩在哈马斯办的宗教学校念书。看见我们,她害羞地往人身后躲,闪动的大眼睛又分明透出说话的愿望。

“没有人赔偿,也没有人救济我们。”妻子说。因为住不起医院,瓦迪早早出院,回家5天了,却没换过纱布,也没洗过澡。医生开了方子,但家里没钱抓药。

女人们开始生火做饭,我们起身告辞。高磊跟马哈茂德握手,马哈茂德的手抽回去时,里面多了500谢克尔。他却不让我们走了,拿来几张医院证明,说他和他妻子生过四个孩子,每个孩子产下不到一天就死了。医生说这个毛病在加沙治不了,一定要出国花大钱治。

/瓦迪的家

临走,马哈茂德打发他的女人过来跟我说:“你一定要帮助我们,出钱帮我们到外国治病,将来我们第一个女儿就以你的名字命名。”我的汽车发动了,一个孩子在后面追着喊:“给我5个谢克尔,给我5个谢克尔!”

第二天,马哈茂德打来电话,问那500谢克尔是给他父亲的,还是给他的。之后隔上几天,他就会来电话。我问他父亲情况怎么样,他懒洋洋地回答“挺好”,然后就叮嘱我不要忘记他需要出国治病。

几秒钟的空袭过后,以色列的类似军事行动还将继续,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报复正在酝酿。而苏希的人生隧道走到了尽头,瓦迪从此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