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变态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全文在线阅读

《变态心理学》11.3.2 心理学和社会文化观点

关灯直达底部

人格发展一直是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阵地。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人格心理学)专门研究健康和适应不良人格特质的心理过程。几十年来,各种心理学理论指引着我们了解其病因。在这里我们回顾两个最突出的理论,心理动力学和认知-行为的观点。

1.心理动力学的解释

大多数心理动力学理论聚焦在早期的亲子互动上,它们认为这是形成人格障碍的行为特质的原因。例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被认为是因缺乏父母接纳而伤害了其自尊,并导致害怕被拒绝(Gunderson,1984)。实际上,这种理论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所报告的高频率的虐待和忽视相一致(Herman et al.,1989;Ogata et al.,1990)。根据这些理论,人们往往内化父母的消极态度,使他们很容易恐惧被遗弃和自我厌恶。另外,他们往往像父母对待他们那样去对待自己。这些态度阻止他们发展出对自己和他人的成熟的、一致的、积极的看法,并导致难以调节面对失望时的情绪,并难以采纳他人的观点。这些理论特别适用于边缘型人格障碍。

从持久严重的精神病到严重的人格障碍,从神经症性功能到健康功能,由精神病学家Otto Kernberg(1975)提出的一个有影响力的理论为其背后的心理病理学提供了一个完整解释。kernberg的工作最初是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但也包含其他人格障碍。例如,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对自己的看法以维持他们的自尊。从表面来看,这些人爱夸张,但他们的内心往往对即使是很轻微的对自我的攻击都非常敏感。他们制造这种夸大的自我感知为的是配合他们内心中的理想的夸大认知。如果所遇事件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理想,他们会体验到羞耻、悲伤和失败感。因此,夸大感保护了这些负性情绪。

2.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提出,人格的基础是学习并在很大程度上被个体独特的环境所塑造。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人格的发展来自个体的环境及其信息加工方式间的互动。认知-行为的理论和治疗丰富了我们对人格障碍的理解,并贡献了如下概念:目标、技能、自我调节、图式及核心信念(如我是个不可爱的人)(Bandura,1986;Mischel,1973;Mischel&Shoda,1995)。对人们如何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Linehan et al.,1993)以及发展关于自己和世界的核心信念(Beck et al.,2003)的注重已经将理论转化为对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见“人格障碍的治疗”)。

3.社会文化理论

人格的社会文化理论超越了对个体的研究,包括更广泛的人格发展背景观,认为文化是人格塑造的关键因素。Miller(1997)将文化和人格描述为“互构现象”(mutually constitutive phenomena),并认为他们是彼此不可分割的。基本的文化差异可影响人格的概念,例如“自我”概念在日本和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在日本文化中,“自我”既包括个人的自我还包括周围的文化团体;在西方文化主流里,“自我”被认为是独立的而与他人无关(Markus&Kitayama,1991)。显然,这个核心概念上的差异将影响人们对异常行为由何构成的看法。

在跨文化研究中,对基本的人类概念如“自我”的不同理解可能导致对人格障碍非常不同的概念化和治疗方式。日本人的“自我”相对于美国人的“自我”来说,是个更广泛的概念。

影响对人格跨文化研究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语言。西方关于人格的经典用语可能无法捕捉到其他文化里对人格的表达和用语的细微差别,如日本的“amae”这个词(或指对依赖的需要)(Doi,1973),还有印度的“anasakti”这个词(或指非依恋,即与极大内心平和及心理健康有关的对依赖的摆脱)(Pande&Naidu,1992)。我们观察到的跨文化人格障碍的“相似之处”可能只是反映了西方语言对非西方文化的强加。因此,虽然在人格的维度方面出现跨文化的一致,但依然存在着的文化差异将丰富我们对人格障碍的理解(Poortinga&Van Hermert,2001)。

小节回顾:

·气质指的是从出生就存在的人格生物学特征。气质与环境经验的互动形成人格的发展。

·存在于家庭成员中的人格特质和人格障碍已被发现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性。

·创伤性事件,特别是在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发生的创伤性事件,会对影响人格发展的大脑生物结构造成深刻的、长期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派理论探索了早期亲子互动对后期人格形成的作用。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格来自学习和个体的独特环境。个体对自我及世界的信息加工和解释方式是人格发展的核心。

应用题 想象一个场景,两个具有非常不同人格特点的孩子(一个高度神经质,另一个高度外向)经历了一个创伤性事件(在开车射击中有个陌生人被害)。他们的反应会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