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 »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全文在线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关注的艺术

关灯直达底部

我们已经讨论了许多被误认为是爱的东西,接下来,就该讨论爱究竟是什么了。

我们知道,拓展自我界限和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目的,所以,爱需要不断的努力。拓展自我界限就如同走路一样,每多走一步或多走一里,都可以逐步对抗与生俱来的惰性,抵御因恐惧而产生的排斥心理。拓展自我界限,意味着摆脱惰性,直面内心的恐惧。而爱则可以给我们勇气,使我们敢于迈向未知的领域,敢于拓展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界限。因此,爱也可以说是勇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换句话说,爱是为了努力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勇气。当然,为了爱之外的其他事物和目标也可以产生勇气,并付出努力,这是我们经常都会有的情形。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努力和勇气都是爱。不过,真正的爱一定需要努力和勇气,不然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爱,这一点毋庸置疑。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细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一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能促进对方心智成熟,还可以对抗自己内心的懒惰,让我们付出努力。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对关注的努力,也就是努力去关注。我们要让头脑清醒,让心智健全,这是体现关注的最基本要素。”

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别人说话,可多数人却不懂得如何倾听。一位企业心理咨询家告诉我:学校教育学生学习各类科目耗费的时间,与学生长大后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可能恰恰成反比。例如,一位出色的企业管理人员,每天大约用一个小时阅读,两个小时谈话,八个小时倾听。但在学校里,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孩子阅读,教他们说话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而且几乎根本不会教孩子如何去倾听。当然,我不认为学校应该按照成年后使用机会的比率来安排课程,但我相信,教孩子学会倾听是明智之举。即使取得的成效有限,起码也应该使孩子明白,倾听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更应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倾听是对他人表达关注的具体表现。大部分人不懂得倾听,是没有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或者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不久前,我有幸聆听过一位知名人士的演讲,题目是讨论宗教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我对这一题目颇感兴趣,而且早有涉猎和思考。那位演讲者开口不久,我就意识到他绝非等闲之辈,他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业界专家。他在演讲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显然是想把诸多抽象的概念,清晰地传达给场下听众,我也听得格外用心。他演讲了大约一个半钟头,礼堂里温度很低,我却听得满头大汗。由于太过认真和专注,竟然感到颈部僵硬,头也隐隐作痛。他演讲的内容丰富而深刻,我估计自己能吸收的顶多不到一半,但已是受益匪浅了。演讲结束后,听众们都去参加茶会,我在茶会会场的文化人士之间走来走去,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我发现多数人都对演讲感到失望,他们慕名而来,却感觉毫无收获。他们不理解演讲的大部分内容,认为演讲者不是他们希望的那种一流的演说家。一位女士甚至说:“他到底讲了什么?他没说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啊!”旁边的人也纷纷点头,对她的话表示同意。

我无法赞同他们的看法。我能理解演讲的绝大部分内容,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演讲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我相信他掌握的知识富有价值,所以从头到尾都在认真倾听。其次,我对他的演讲题目很感兴趣,希望通过倾听来提高我的认识。我认真倾听演讲,就是爱的付出,爱的行动。我愿意思考演讲的一字一句,认可他为演讲而做的努力,我也愿意为自己心智的成熟付出努力。至少在我这里,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热衷于聆听他的演讲,是因为我想有所收获。与此同时,演讲者能感觉到听众的关注、理解与爱,这对于他也是一种回报。爱的接受者要懂得给予,给予者也要懂得接受,它其实是一种“双向车道”,一种典型的互惠行为。

但在大部分的倾听中,我们扮演的角色都不是接受者,而是给予者,尤其是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倾听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6岁孩子,说起话来可能没完没了,对于这种情形,父母如何处理呢?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让孩子闭嘴。在有的家庭里,父母甚至做出规定,绝不允许孩子说个没完。第二种方式是不管孩子说什么,大人都不予理睬,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自言自语,他们跟大人之间丝毫没有互动和交流。第三种方式是假装倾听,实际上仍在忙自己的工作,想着自己的心事,偶尔说一声“嗯、啊”或者“好极了”,以此应付孩子。第四种方式是有选择地倾听,孩子说到某些似乎重要的事情时,家长才会竖起耳朵,集中一下注意力,试图以最少的精力获取最多的信息。当然,大多数父母未必受过专门训练,可能不具有良好的选择能力,所以通常会遗漏许多重要信息。最后一种方式则是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尽可能去理解它们的含义。

在以上五种倾听方式中,父母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一种比一种多。你或许以为我会推荐最后一种方式,因为它能体现父母对孩子最多的爱和关注。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首先,6岁大的孩子很爱讲话,如果聆听他们的每一句话,父母就没有时间做好其他事情了。其次,努力倾听并认真分析孩子的一切话语,这将使父母感觉精疲力竭。最后,6岁的孩子说的话,大多单调而乏味,整天倾听,只会让你感觉无趣而厌烦。最好综合以上五种方式,有选择地权衡运用。有时候,让孩子直接闭嘴很有必要,尤其是在他们喋喋不休的时候。他们连珠炮似的说个不停,只会让你分心,无法专心做好别的事。你和别人讲话的时候,孩子也可能故意插嘴,表示他们对外人的敌意,或故意引起你的注意。在大多数情况下,6岁大的孩子并没有明确的意图,常常只是为说话而说话,不一定需要你的倾听。这种时候,他们即便自言自语,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不过有时候,孩子也渴望与父母亲近,需要父母听他们讲话。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的不是言语交流,而是和父母间的亲密感,因此只要假装倾听就足够了。其实孩子也能够意识到,父母有时是在有选择地倾听,但这种“倾听原则”同样能使他们感到满足。6岁大的孩子,已经可以接受这种倾听规则,而且在他们大量的话语中,只有少部分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反应。父母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听与不听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这种平衡点很难把握。倾听孩子讲话的时间本就有限,许多父母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也不肯用心倾听。他们可能认为,假装倾听或有选择地倾听,已经是真正的倾听了。其实,这是在自我欺骗,目的是为了掩盖他们自己的懒惰。真正的倾听,不论时间多么短暂,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首先,它需要倾听者做到全神贯注。你不可能一边倾听别人说话,一边去忙活别的事情。父母应该把别的事放到一边,真正全心关注孩子说的内容。不愿把别的事放到一边,就意味着你不愿真正倾听。其次,把注意力放到6岁孩子的讲话上,需要的努力甚至多于倾听一次演说。6岁孩子的话语通常是不规律的,有时语言像泉水那样汩汩涌出,有时中间有大量的停顿和重复,使你很难集中注意力。另外,孩子所说的事情,难以让成年人持久地感兴趣,他们不像出色的演说家那样能使观众聚精会神,认真聆听他们的演说。换句话说,倾听6岁的孩子讲话,通常是相当艰难的,如果你能够做到,就证明你表现出了真正的爱的行动。因为没有爱,父母就难以产生倾听的动力。

也许,你为此感到费解,为什么要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倾听6岁孩子单调、枯燥、喋喋不休的话语上呢?首先,愿意这样做,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就像尊重一流的演说家那样。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爱,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分地尊重孩子,才能让他们懂得自尊自爱。其次,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们有价值的表达也就越多。第三,对孩子倾听得越多,就越是能够意识到,在无数的停顿、重复、结巴乃至唠叨当中,孩子的确能说出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倾听孩子讲话的人都会承认:从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说出最伟大的智慧。你会意识到,你的孩子极可能是个独特而出色的人。意识到孩子的特别之处,就会更加愿意倾听他们的话语,对他们的了解也就更多。第四,对孩子了解得越多,就越是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你对孩子的了解少得可怜,那么你教给他们的东西,不是他们没兴趣的,就是他们早已知道的,甚至比你的理解还要深入。最后一点,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更加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如果你了解孩子,教育得当,孩子就渴望从你那里学到更多。他们学到得愈多,就愈有可能成为出色的人。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父母与孩子在爱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双人芭蕾舞,在舞台上共同旋转,动作流畅而敏捷。

上面针对的是6岁的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听与不听的平衡点也会改变,但总的原则没有什么变化,不论年龄多大,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尽管父母与年幼孩子的沟通,更多的是通过非言语的形式,但仍需要给予孩子全部的注意力。你不可能一边想别的事情,一边和孩子玩“拍手游戏”。玩游戏时三心二意,你就有可能培养出做事三心二意的孩子。孩子到了青春期,需要父母倾听的总体时间,显然要少于6岁时期——他们讲话的目的性更明确,不像幼儿时期那样随意。不过一旦他们开口讲话,就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

子女需要倾听,这一点永远不会过时。有一位30岁的专业人士,因过度缺乏自信而患上了忧郁症。他清晰地记得,同样是专业人士的父母,几乎从不听他讲话,偶尔勉强聆听,也每每抱怨他婆婆妈妈、说话啰唆。22岁时的一件事令他伤透了心。当时他写了一篇毕业论文,论述当时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他的论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他期望很高的父母,也为他的优异表现感到骄傲。遗憾的是,尽管他把论文影印本放在家里,而且是位置最明显的客厅,但整整一年时间,父母都视而不见。他再三暗示父母:有时间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但他们根本未曾翻过一次。“要是我主动开口,要求他们阅读我的论文,他们一定不会拒绝。”在治疗即将结束时,他说,“只要我鼓起勇气说:‘拜托,你们读读我的论文好吗?我希望你们了解我写的东西,评价一下我的想法。’他们一定会答应的。可是,那样做,无疑是哀求他们听我说话。我都22岁了,还主动要求他们关注我,这让我无法接受。靠哀求才能如愿,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需要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这样一来,听者与说者便通过语言结合在了一起,实际上,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彼此自我界限的一种拓展。倾听者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话语上,完全接纳了对方,那么,说话者就会在被完全接纳的气氛下,变得更加坦诚和开放,更愿意把心灵全部敞开,而不是有所保留和隐藏。这样的倾听能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所以,用心倾听是一种耗费精力的过程,必须以爱为出发点,只有基于共同成长、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但是,很多人却缺乏用心倾听的能力,不管是在商务活动还是在社交生活中,他们都不会长时间倾听他人讲话,而是采取有选择地倾听,他们的头脑早已被别的事情所占据,一边假装倾听,一边想着怎样使谈话尽早结束,怎样尽快达到目的。他们也常常转移话题,灵活地把谈话主旨加以调整,以便让自己感到满意。

用心倾听是爱的体现,而婚姻是体现这种爱的最佳场所。遗憾的是,很多配偶却不懂得倾听。一些婚姻出现障碍的夫妻来寻求心理治疗时,心理医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他们学会倾听。要学会倾听,夫妻双方都必须对各自的不良习惯加以约束,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正是因为倾听十分艰难,许多夫妻的治疗才常常遭遇失败。当患者听到医生提出要求,让他们特地安排时间倾心交谈时,他们通常都感到这难以理解。他们觉得这样太过正经,缺少浪漫。事实上,除非专门为倾听安排时间,并选择适合的场合和地点,否则治疗就难以顺利进行。可以想象,假如夫妻一方正在驾驶汽车,准备饭菜,或是下班后感觉疲倦,双方就难以深入交谈。他们彼此的倾听,不是敷衍了事,就是草草结束。如果接受心理医生的安排,完成一两次像样的倾听,他们会更多地理解和关心对方,夫妻一方甚至可能激动地对另一方说:“我们结婚29年了,但似乎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了解你。”这时我们就可以相信,他们的婚姻正在出现转机。

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让自己变得更加善于倾听,但无论多么熟练,倾听都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集中精神,付出努力。心理医生治疗患者时,首先要学会用心倾听。我自己在治疗中有时也会走神,忽略患者说的话,这时我就会带着歉意说:“对不起,我刚才有点儿分心,没有集中精神听你说话。你能否把刚才那句话再重复一遍?”患者极少因此而抱怨,他们知道,我能意识到自己漏听了某些内容,证明我一直在用心倾听。我承认自己分心,等于是向他们做出保证: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倾听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让患者体验到被人倾听的感觉,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根据我的经验,在心理治疗的最初几个月,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包括大人与孩子,即便还未接受真正的治疗,病情都会有明显的改善。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患者多年来都没有体验过被人倾听的感受。不夸张地说,有些患者甚至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得到别人聚精会神的倾听。

倾听是表达关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其他形式的关注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幼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同他们玩拍手游戏。对于6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同他们一起变魔术或是钓鱼。对于12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和他们打羽毛球。给孩子读书,指导他们做功课,都是表达关怀的形式。也可以进行其他家庭娱乐活动,比如看电影、外出野餐、开车兜风、出门旅行、观赏球赛等等。有的关注形式完全是为了孩子着想,比如坐在沙滩上专心照看4岁大的孩子,或是不厌其烦地给孩子当司机。各种关注(包括用心倾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关注意味着陪伴和注意力的付出,注意力越多,关注的质量就越高。父母与孩子相处得越久,给予的关注越多,就越能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对待家庭作业,如何读书和学习;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什么时候勇敢,什么时候害怕……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经常和孩子共同活动,父母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生活技巧,帮助他们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在活动中随时观察和教诲,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也会以做游戏的方式同儿童患者沟通,同时予以观察和诊断,使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

把注意力放在海滩上4岁孩子的身上,认真倾听6岁孩子讲的不连贯的、漫长的故事,教青春期的孩子学习驾车,以及聆听伴侣叙述办公室的一天,或是她在洗衣房的遭遇,认真体会对方的问题和感受——所有这些做法都需要持久的耐心,需要排除杂念。这一切可能枯燥乏味,让你感到不自在,甚至要花很大的精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意味着真正的爱。懒惰的人根本无法好好完成这一任务。如果我们不那么懒惰,就会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习惯。爱是一种特殊的“任务”,“非爱”的本质则是懒惰。懒惰这一主题也很重要,在本书后面的章节,我将对此进行专门讨论,以便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