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怪诞关系学 » 怪诞关系学全文在线阅读

《怪诞关系学》结合实际:识别诈骗信号

关灯直达底部

在识别一个人行骗的线索之前,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一条基线。在金融业,如果人们知道市场有起有伏,那么96%的正收益就是“反常”现象。同样,人们如果了解了自己的朋友和敌人的正常行为,当他们在撒谎的时候就能够识别出变化。毕竟,“正常”行为因人而异。有些人本来就不喜欢进行眼神交流,有些人就是喜欢以“老实说”作为开场白,还有一些人时常在不同场合表现反常,所以上述每个线索虽然都可能是欺骗的信号(下文中会解释),但是如果某个人的正常行为中就包含了这些行为,那么并不能因此判定他在进行欺骗。

建立基线其实就是测谎仪测试的基础。很多人都知道,测谎仪只能测试生理反应。有些人的正常生理反应比平均水平更强烈,所以倘若不测定个人生理反应基线,最终测试的结果就会有严重问题。所以测谎仪操作员需要在个人回答简单问题(例如叫什么名字)时确定生理反应基线,然后再对比回答严肃复杂的问题时生理反应的强度。

其实,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基线测量甚至可以帮你识破专业扑克玩家的把戏。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斯莱皮恩发现,即便是专业扑克玩家也会暴露欺骗信号。扑克玩家十分擅长掩盖面部表情,但是肢体语言仍会暴露他们是不是真的拿了一手好牌。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就是他们伸手摸牌的姿势。如果摸牌稳当,说明他们自信满满;如果玩家在虚张声势,摸牌的手臂会弯曲伸出,而不是直来直去地摸牌。这一点说明即使最厉害的撒谎者也会暴露撒谎的信号。建立基线能够帮助确定如何寻找这种信号。

确定基线之后,需要关注人们的言语。

怎么开始呢?要提出恰当的问题。在哈佛大学的朱丽亚·明森主持的项目中,我们研究了识破骗局的最佳问题。

试想你正在询问一台二手车的状况。你可能会问一些宽泛的问题,得到的回答也是泛泛而论。这些问题可能易于开始和人展开对话,却不能够帮助你发现真相。回答宽泛的问题时,人们往往会省略一些关键信息。

你可能会在问题中包含一些积极的假设,例如“这台车的传动没有什么问题,对吧?”这样的问题更易于识破欺骗行为,因为针对这个问题,当事人需要澄清情况,或者直接肯定虚假信息。

但更好的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而且包含负面假设。例如,“这台车有什么问题吗?”这样子的问题会迫使当事人直接说出相关信息,或者是编造虚假的信息。

另外一个帮助识破骗局的方法就是增加认知负荷。马克·吐温说过:“如果你说的是实话,你就不必记住。”换言之,如果你撒谎,你就要继续编造故事圆谎,确保前后一致。相比说真话,撒谎时需要处理和记忆的信息更多,让人承受更大的认知负荷。

那么怎样利用这一点识破骗局呢?人们的思考过程会改变其交流质量。当人们在冥思苦想时,交流中更倾向于使用空洞的字眼(例如“嗯”“啊”等),而且回答问题的时间也会变长。另外,人们认真思考时所做的手势变少,就算要挥手或者点头,动作也会变得僵硬或者迟缓。在认知负荷的压力下,人们会犯错误。可能会错误地强调想要表达的信息,例如,说出了“是”,却摇头表示“不”。甚至可能会在说到一半时自己纠正自己的话“是的——啊,其实我的意思是否定”。警察和调查员经常利用认知负荷来识破撒谎者。他们知道,只要使对方神经紧绷,不断加压,撒谎的人很快就会露出马脚。

那么怎样增加认知负荷呢?有一些调查员会问一些时间顺序混乱的问题,或者询问一些看似与当下事件无关紧要的细节,例如“那时天气怎么样?”他们也有可能会播放广播或者电视节目作为背景音,分散受审人的注意力,然后就坐等受审人暴露欺骗信号。

一旦建立基线,利用认知负荷的原理提出压迫记忆力的问题,就可以进一步观察对方的回应了。以下指出四种欺骗信号,并说明如何识别。

欺骗信号一:不恰当的行为

莱西·彼得森生前最后一次出现的时间是2002年的平安夜。当时她已经有了7个半月的身孕。

她的丈夫斯科特·彼得森有一天晚上钓鱼回来,发现莱西的车子停在家中车库,钱包、钥匙和手机在房间里,而莱西本人不见踪影。斯科特拨通了莱西母亲的电话,询问莱西是否在她家。莱西母亲说没有,斯科特平静地回答道:“莱西失踪了。”

悲剧最终浮出水面。3个月之后,莱西和胎儿的尸体被冲到了旧金山湾。莱西遭到谋杀,而且被抛尸海湾。

对于案件调查人员来说,莱西失踪之后斯科特的几点表现十分可疑。首先,斯科特的表现并不像一位焦虑的丈夫。现在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丈夫,怀孕的妻子失踪了,你会有什么反应。

在搜寻妻子的过程中你会平静地打电话聊天吗?你会外出打高尔夫球吗?你会在妻子失踪不到几天之内增设两个情色栏目的电视频道吗?你会把她的车卖了吗?这些事斯科特通通都做了。

之前在基线的讨论中提到,应该针对个人情况确定什么是正常行为。现在用一个有关烘焙的故事举例。一名大学生(此处需要匿名处理)放假回家,他问父亲要黄油,因为要去朋友家做布朗尼蛋糕。这听起来是个挺正常的请求,但是他的父亲立即起了疑心,直接问他是不是要去做大麻布朗尼。果真如此!他的父亲是怎么知道的?因为这个大学生从来没有做过布朗尼蛋糕。儿子的行为偏离了日常基线,因此就是不正常的行为。

识破欺骗行为的第一点就是要判断这个行为是否反常、有违常规,或不恰当。斯科特的行为显然正是如此。

欺骗信号二:逃向出口

在一次针对家庭成员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名记者问斯科特他是否是案件中的嫌疑人。斯科特怒气冲冲地离开了会议室。

当人们撒谎时,常常会因为害怕被拆穿而感到紧张焦虑。当感到紧张焦虑时,人们就会想办法逃离这种压迫的环境。斯科特·彼得森就是如此。也正因如此,很多人撒谎的时候会看着门,或者动不动就看手表,或者表示想尽快结束对话。还有一些人会向门口的方向侧身,或者利用“视觉阻断”,也就是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别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提出难题,而对方的目光开始瞟向所在空间的出口,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在撒谎。

欺骗信号三:过度补救

当年,比尔·克林顿总统被指控与白宫实习生有染,他在电视上发表了一段讲话,尽人皆知。“我再重复一遍。我和那位女士,莱温斯基女士,没有发生性关系。我从来没有让任何人去撒谎,一次都没有——从来没有。这些指控都是不真实的。我需要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为美国人民服务。”

在这番讲话中,可能你已经发现他逃离的渴望——“回到工作岗位”(欺骗信号二)。但是讲话中还有一个线索——过度的重复:“我从来没有让任何人去撒谎,一次都没有——从来没有。这些指控都是不真实的。”这种重复就是第三种欺骗信号。

撒谎者要力求表面可信,言行很容易过度。他们可能会过多地使用“老实说”这样的短语,也可能会提及自己的教养中有宗教信仰,或者不断指出自己的资质水平或朋友圈子以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者信誉。

例如,在很多案例中,犯罪分子在审问期间会显得过度放松,甚至利用药物实现这一点,以期迷惑审讯人员。但是他们为了制造这种一切如常的假象往往用力过度,以致最终暴露了自己。

同样,撒谎者常常会做一些不必要的补充来营造可信的印象,使谎言更加“完美”。几年前出现过这样一个例子。德克·史梅斯特斯是荷兰知名学府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的学术新星。他的论文高产而神速,在学校晋升很快,还因其研究工作受到表彰。

他的其中一篇论文吸引了我们一位同事的关注,这也毫不意外。我们这名同事叫作乌里·西蒙森。同为科学工作者,大家时常会共享研究成果。乌里向史梅斯特斯提出要求,希望获得他的研究数据,对方马上就答应了。乌里在数据上来回思索,发现有一些东西不对劲。

在史梅斯特斯的一项研究中,实验参与者要就不同设计图案的T恤衫提出自己的报价。很多学者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乌里发现除了史梅斯特斯的实验数据之外,80%的实验数据中报价都是5的倍数。但是,如果以随机数据出现的方式,5的倍数出现概率为20%。乌里发现史梅斯特斯的实验数据中,5的倍数出现概率就是20%。这说明数据是史梅斯特斯伪造的,他想通过随机数据的出现方式让数据看起来“正常”,但其实这一点是多余的。

当然,关于史梅斯特斯的研究工作调查还远远不止这一点。不过乌里发现这些数据显然是一个欺诈信号。史梅斯特斯为了使数据显得真实可靠,故意避开整数,让其看起来像是实验者的随意报价。然而伪造的数据和真实的实验者报价却相差太远,确实是讽刺。

欺骗信号四:语言与肢体语言的错位

寻找欺诈信号的时候,需要注意人们说话的内容和说话的方式是否匹配。上文提到侦探杰里诬告前女友希莫娜最终被捕。在庭审杰里的时候,陪审团相信希莫娜的证词,因为她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是一致的。陪审团女团长凯伦·艾琳–斯威克解释道,陪审团相信希莫娜的原因之一是“她没有在站席上崩溃或动摇,你可以看到她下颚紧收。我们知道之前的事一定是让受害者留下了永久的阴影”。

奥运会冠军马里昂·琼斯的故事则是一个反例。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她赢得了5枚奖牌,但是之后她受到服用禁用药的指控。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她否认指控,并表示自己十分愤怒。然而,她的举止和语气流露着悲伤,她的语言与其说话方式并不匹配。

当人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应该仔细观察。一个人说他高兴,他看着是真的高兴还是沮丧?当一个人说他热情饱满,他看起来是不是已经百无聊赖?

最后,与其问自己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不如问“他的答案是否让你完全满意”。如果你仍有挥之不去的疑虑,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那就进一步询查。有时候,人们能洞察的欺骗信号可能在自己的意识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