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全文在线阅读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虚假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关灯直达底部

我见过许多家长,老师和教练用非常棒的方式传授成长型思维模式,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利用思维模式的原则,很多学校和运动队都走向了巅峰——他们出色的学习文化(和团队协作)以及优越的成就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不用说,这令人感到欣慰。

不过,几年前,我的一位澳大利亚同事苏珊·麦凯(Susan Mackie)告诉我,她发现了一种新现象——“虚假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我当时并不懂她是什么意思。事实上,我有一些不高兴。难道成长型思维模式不是一种简单而明确的理念吗?如果可以拥有真正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为什么有人愿意要虚假的呢?

但是她的话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随着我继续展开工作,很快,我明白了她所说的意思。一些家长、老师和教练确实错误地理解了思维模式。与此同时,我下决心去寻找他们的误解在哪里,并想研究清楚该如何纠正他们。所以,接下来我们仔细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什么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2)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3)如何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人?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真伪

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人们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就这么简单。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产生很多影响,但它的核心就是这一点。然而,很多人却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

第一种错误理解:很多人将他们身上某些他们喜欢的优点称作“成长型思维模式”。如果他们是一个思想开放、灵活性高的人,他们会说自己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我经常听人们将成长型思维模式称作“开放型思维模式”,但是拥有灵活性和开放的思维,与专注于个人能力的发展,是两件不同的事。如果人们远离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真正意义,也就远离了它所带来的益处。人们可以沉浸在自己杰出的个人能力中,但可能无法成功地培养自身或自己的孩子和学生的能力。

第二种错误理解:很多人认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只关乎努力,特别是去夸奖别人的努力。在之前的章节中我讲过,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行夸奖,可以培养出成长型思维模式。这样一来,孩子们会明白他们努力的过程可以带给他们成长和知识,而知识并不是神奇地凭借他们天生的能力获得的。

在这里,首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记住,努力的过程并不只包含努力本身。当然,我们希望孩子领会到辛苦工作带来的成果,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能明白,在他们采取的策略不奏效时改用新策略的重要性。(我们不希望他们运用同样无效的策略一遍遍地努力。)我们希望他们在需要时去寻求帮助,去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是我们希望他们能够领会的努力过程:努力工作,尝试新策略,听取意见。

另一个陷阱就是,称赞根本不存在的努力(或者努力过程中的其他部分)。不止一次,有家长对我说:“我称赞了孩子的努力,但是没有用。”我立即反问:“您的孩子真的很努力吗?”家长怯生生地回答我说:“没有。”我们永远不要认为,孩子们并没有真正付出努力,而我们去称赞他的努力过程,就会带来积极的结果。

但更令我担忧的一个问题是,当孩子们没有学到东西的时候,一些老师和教练将对努力进行称赞当作一种安慰奖。如果一个学生已经很努力了,却收效甚微,我们当然可以肯定他/她的努力,但我们永远不要满足于这种无法带来更多收益的努力。我们需要弄清楚为什么这种努力无效,并要引导孩子选择别的策略和资源,帮助他们重新学到知识。

最近,有人问我:“是什么让你无法入睡?”我说:“我害怕,当孩子们没有真正努力学习的时候,他们会用思维模式的概念来让自己感觉良好——就好比失败的自尊运动。”成长型思维模式本该帮助孩子们去学习,而不是去隐藏他们没有学到知识的事实。

最后,当人们知道我是思维模式的研究者时,他们经常会说:“哦,对!要去称赞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成果,是吧?”并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错误理解。在我们所有关于称赞的研究中,我们确实对努力的过程进行了称赞,但是我们也将其与结果关联,也就是和孩子们的学习、进步与成就关联。孩子们需要明白,经过这样的努力过程,他们才能学到知识。

不久前,一位母亲对我说,每当孩子做了很了不起的事,她却不能称赞孩子时,她感到很沮丧——她只能在孩子努力奋斗的时候夸奖他。不!不!不!你当然可以肯定孩子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但你需要将这些成就和孩子付出的努力联系在一起。

而且要记住,我们不需要那么频繁地夸奖孩子。询问孩子们努力的过程,并且表现出关注,同样大有帮助。

第三种错误理解:有些人认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等同于告诉孩子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我很多次听到教育者说:“我总是保持成长型思维模式。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们:‘你可以做任何事!’”很少有人能像我一样相信孩子们拥有的潜能,但是我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们“你可以做任何事”,而是帮助他们获取技能和资源,通过努力达到他们的目标。否则,“你可以做任何事”这只是一句空洞的安慰,这是将责任完全抛给学生们,让他们觉得,如果他们没有达到目标,就是个失败者。

最后,让我们再看看将责任完全抛给学生的做法。我发现很多教育者和教练会因为孩子们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而责备他们——责骂或批评他们没有展现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特质,这一点让我很伤心。请注意,这些成年人不仅在教授孩子们成长型思维模式方面,也在孩子们学习知识方面推卸了自身的责任:“我无法教这个孩子,他的思维模式是固定型的。”在这里让我们说清楚: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认真负起责任,来创建一个友好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们不会害怕受到批评,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他们有成长的潜力,知道我们会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学习。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茁壮成长,而不是去寻找他们不能成长的原因。

如何培养(真正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你不会在某个时刻被正式宣告自己获得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而是通过一个过程,一步步接近成长型思维模式。随着成长型思维模式开始广泛传播并成为一种“正确的”思考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宣称自己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似乎讲得通。我们不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可以帮助孩子们实现潜能的开明的教育者吗?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告诉我,教育者们谈论(或者只是想想)在某个领域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甚至已经被看作政治不正确的体现。一名校长告诉我,他最近只是给一名教师提了一些温和的建议,这名教师愤怒地看着他说:“你是在暗示我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吗?”

尽管为简单起见,我似乎将人们说成一部分人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另一部分人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但事实上,我们都同时拥有两种思维模式。我们没必要否认这一点。有时我们处在一种思维模式中,有时我们处在另一种思维模式中。所以,我们的任务就变成了去弄明白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事件和情景让我们认为自己(或其他人)的能力是固定的?是什么样的事件和情景让我们认为评判比发展更重要?

我们身上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让我们躲避挑战,并趁着我们失败让我们一蹶不振,它出现的时候会发生什么?这个“人格”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这个“人格”让我们如何去思考和行动?这些想法、感受和行动又给我们和身边的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而且,最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保证这个“人格”不去妨碍我们和孩子们的成长?我们怎样才能让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参与到我们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下设定的目标中来?

在最后一章关于自我改变的讨论中,我会谈到这些问题。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这个过程是一段很长的旅程,需要我们严格遵守要求并坚持不懈地进行。不过,当我们明白每个人都会有偶尔再次出现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时,我们可以坦率地和身边的人谈论这个问题。当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谈论它,去谈论它是如何影响我们以及我们怎样学着应对它的。这样做以后,我们会发现,在这段旅行中,我们有很多同行的知己。

如何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人

你可能会认为,父母一旦拥有了更偏向于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就会将这种思维模式自动传递给孩子。这种思维模式会通过父母的言行自然地流露。不过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研究成果却与此相悖。很多家长并没有将他们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传递给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研究成果。在很多研究中,我们和研究人员对父母与孩子们的思维模式进行了观察。在不同情况下,很多父母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但他们并不一定能将其传给孩子。在另一些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教师和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进行了观察。在不同情况下,很多教师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但也不一定能将其传递给学生们,而是发生了别的情况。

当然,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父母和老师中的某些人拥有的是虚假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惊人的现象。孩子一般不会直接看到父母头脑中的思维模式,父母公开的言行反而对孩子影响更大,他们一般会学到父母的言行。不幸的是,很多父母的言行和他们头脑中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并不一致,所以,是什么样的言行体现了相反的思维模式?

首先,毫无疑问的一类就是称赞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称赞方式塑造了孩子的思维模式。有趣的是,父母的称赞方式不一定与他们的思维模式一致。即使有些父母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们会夸奖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通过称赞孩子聪明来给予孩子信心的观念有时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是父母面对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时做出的反应。一个孩子遇到挫折时,如果父母表现得焦虑,或者表现得非常关注孩子的个人能力,会更容易促使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父母可能会尝试着掩盖孩子的失败,但这样做的结果反而传递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失败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因此,即使父母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当孩子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依然会对孩子们的自信心以及士气表现出担忧。

那些对孩子的挫折表现出兴趣,并将其视为学习良机的父母才能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们的孩子。这些父母认为挫折是一件值得欢迎的好事,认为这些挫折可被视为学习的良机。他们会直面和处理这些挫折,并告诉孩子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此外,成功传授成长型思维模式还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规则和步骤。研究显示,当老师注重进一步的理解,并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目标的时候,学生更容易认为自己的个人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数学老师对概念的理解进行教学,并给予学生反馈,让他们去进一步理解,并在之后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业(去体会和表明他们已经进一步理解了知识),这些老师教出的学生在数学方面会逐渐走向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些学生们认为,他们的基础数学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另一方面,如果数学老师只教孩子死记硬背规则和解题过程,即使他们强调了努力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学生也无法感到自己能力在提高,也就无法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而且,很多这类老师会在教室中谈到成长型思维模式,但他们的教学方法——他们的实际行为——并不能将学生们培养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另一项研究也表明了类似的情况。在这项研究里,高中生会对自己的数学老师进行描述。一些学生说,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会和他们一起坐下来,对他们说:“让我看看你到目前为止的结果,我好理解你的思路,然后我们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做。”遇到这种老师的学生会觉得最重要的是理解内容,而且可以通过老师的帮助来做到,他们在数学方面就逐渐走向了成长型思维模式。

然而在现在这样一个水平分级考试盛行的时代,很多教学都着重死记硬背规则、事实和过程,以此来“保证”孩子们在重要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像我们看到的,这可能会更容易促使学生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而且可能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会破坏孩子们在这些考试中的表现。没有什么比深入学习更能保证好的考试成果的了。

可惜的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们逐渐将学习和死记硬背画上了等号。我听到很多研究人员和教育学者表示,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开始分不清深入理解知识和死记硬背知识点与公式之间的差别。这除了不利于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以外,对我们的国家来说也同样令人不安。对社会的贡献来自好奇心和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如果孩子们不懂并且也不再重视深入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在未来又如何做出巨大的贡献呢?

起初,我们很惊讶地发现,这么多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家长没能将思维模式传授给孩子。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父母、老师和教练如果想要传递成长型思维模式,并不是头脑里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就够了,而是要通过行为体现——称赞学生的方法(告诉学生,这样的努力过程可以帮助他们学到知识),在学生遭遇挫折时的反应(认为失败是学习的好机会)以及是否重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认为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