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秘书工作手记:办公室老江湖的职场心法 » 秘书工作手记:办公室老江湖的职场心法全文在线阅读

《秘书工作手记:办公室老江湖的职场心法》第一章 长袖善舞的艺术——如何被领导和同事认可 二、正确理解领导指示的关键几招

关灯直达底部

1.指示不一定等于意图

有些人说,领会和落实领导意图关键是忠实于领导指示,丁是丁卯是卯,不要擅作主张,更不要添油加醋,领导指哪我打哪就完了。

有些人则说,要创造性地把握和落实领导指示,善于深化领导意图,不但要把领导嘴里说出来的事情办了,还要发散思维,把领导没好意思说的、旁敲侧击的、笼统说说的事情办了。

领导下周要去外边参加一个自己专业领域的论坛,并做主题发言,石头问领导需不需要准备发言稿,领导说,算了吧,你最近事多,你帮我找点材料整理一下就行。其实,仔细想想,他可能是不好意思让你帮他起草私人的材料。虽然是本职之外的工作,但你要做的整理,可能并非只是整理,而是最好能拿出一份完整的规范的发言稿。

领导下周要在本单位布置安全稳定工作,要讲话,石头问领导需不需要准备发言稿,领导说,算了吧,你帮我问相关部门要点材料,整理一下就行。虽然这是你分内的工作,但其实,他可能是真的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是想看点材料参考一下,你把材料找来,稍加整理后给他就行。

忠实还是发散?两种说法、方法其实并不矛盾,石头觉得可以拿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打个比方。

忠实的、收敛的落实领导指示和决定是最低纲领,能做到这一点已然不简单,至少可以说已经合格了,甚至也能算是优秀的办公室人。

发散的理解和执行领导指示是最高纲领,比忠实高一个层次和位阶,当然前提是发散得正确而非曲解,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深厚的经验支撑。

为什么石头说发散理解领导意图是更高的要求?领导意图,顾名思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领导的意见和企图。它是领导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打算,它和领导指示、决定并不等同。领导意图一般包含在领导指示和决定之中,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

但是,领导指示和决定并不是领导意图本身,只是领导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通俗点说,指示是皮,意图才是肉。正因为这样,所谓的意图天生就带有隐蔽性和模糊性,甚至还带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说不定今天领导这样想,但明天受了什么触动,看法又起了变化,甚至自我怀疑和否定,这都是很正常的。

正因为“意图”这个东西有这样模糊和变动的特性,它一定需要理解和发散深化,才能露出本来面目。

前段时间因刘慈欣获奖而大火的科幻小说《三体》中虚构了一种和地球人类完全不同的文明。三体人不靠发声传递信息,而直接通过思维交流,他们将自己的思维直接投射到别人的大脑里,完成交流的过程。所以对他们来说,想就是说,相互之间思维是完全透明的,没有损耗和误差。

而人类,交流方式是靠语言,这是极其有损耗的。我想表达的意思是A,我表达出来是A– ,你根据你的世界观和知识结构来理解,可能理解成了A– – ,说不定还成了B,或A++ 。

像《圣经》里说的,当语言的巴别塔产生之后,人和人的协作性差了,本来能修通天的塔也修不成了,人们之间有了隔膜,有了人类整个种族之间的内耗,因为隔绝带来了争斗猜疑。

理解了人类社会这种“想”与“说”的固有落差,我们就能坦然处理,发散性把握领导意图,那不单纯是琢磨领导、猜心思、当蛔虫,曲意逢迎,而是把事情办正确的一种必然。

2.正确理解领导指示的方法和规律

有一次领导让石头联系以前他的几位部下一起聚聚,他随口说了5个名字,我都一一记下。通知完这5位前辈之后,我忽然想起还有一位我认识的前辈也曾被领导直接领导过,时间还挺长,领导是不是把他忘了呢。

认真考虑了一番,我认定领导是不小心把那位前辈说漏了,必须帮领导补上这个缺漏,否则领导肯定会批评我办事死板,不知道帮他把关。

于是我就自作主张,通知了这位前辈参加聚会。聚会结束后,领导把我拉到一边,问我,××怎么来了?我让你通知他了?石头理直气壮地说,您可能忘了说,他也被您分管过一段时间,我记得清楚着呢,所以我就通知他了!

本以为能得到领导“石头,你还是善于思考,爱动脑筋的嘛”这类的褒奖,结果领导给我泼了一盆冷水:这事我是有考虑的,××现在工作比较忙,正在弄一个大项目,就是不想牵扯他的精力,所以没让你通知他!以后不要擅自主张!顿时把我臊了个大红脸。

由此可见,理解领导意图,忠实与发散、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法实在很微妙,不好把握,到底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石头觉得,理解领导意图,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如果没有头绪,把握不大,就认真按原话落实

石头前面也说过,发散理解领导意图是一项很高的要求。能正确的发散当然最好,但如果能力和水平还是达不到创新或扩展的层次,那就老老实实按领导原话去做,不要去想那些长袖善舞的事情,总归能办的规规矩矩,基本满意。看上去似乎有点“傻人用傻办法”的嫌疑,但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领导意图并不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去发散。

对于我们来说,领导者的意图具有权威性,是无可争议的,领导已经决定的和部署的工作任务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尤其是已经交代的非常明确的意图,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是不可动摇的管理原则。

从领导的观点中发散

领导的工作方式、思维习惯和处事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来有处,其去也有方向,要发散,过去的看法、观点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和依据。

在领导亲自撰写的文稿、批示中,或者领导对秘书及其有关人员草拟材料的修改意见中,领导在各种场合、大小会议上发言、讲话中,往往都凝结着领导对某一问题的思想和观点,从中可以寻摸领导意图的“蛛丝马迹”。

我们要悉心研究领导“笔写纸载”的材料,从中掌握、熟悉其“内心世界”,这样有助于我们领会领导的意图。还有,领导者的设想、主张,时常也会通过闲谈、即席谈等表现出来,办公室工作人员平时要多注意、多留心领导的“言谈”或“言论”,做到“善闻其言”。

比如,让你起草一篇在学校体育文化节上的致辞,如何才能写出领导想说的话?你肯定要查一查领导以前有没有关于体育活动方面的讲话,有没有对学校体育教育发表过什么看法,有没有写过相关主题的文章,如果有,这些素材肯定能成为你的稿子里正确且贴切的观点和话语。

从参与酝酿的过程中发散

领导意图的形成通常要经历一个深思熟虑、反复酝酿的过程。作为抓大事、掌握大政方针的领导者,是不可以随心所欲乱发指令的。办公室的同志如果能够谙熟这一规律,便可有意识地介入领导意图的形成过程,从一开始就牢牢掌握领会和实现领导意图的主动权。

实际上,在领导意图形成的过程中,办公室同志“参与”越早越深入,对领导意图的领会就越深刻,执行起来也就越得心应手。

这一点很好理解。前几天,领导主持召开了一个协调会,听取了各个单位对提高教师餐厅收费的意见,会上形成了一些决议,领导指示你加以落实。如果你没有参加之前的协调会,肯定对决议一头雾水,或许还有些不太理解,这都难免影响领导意图的落实。

但如果你全程参加了协调会,完整聆听了与会人员的发言,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了决议的起源、讨论过程和各方立场,再落实起来是不是就心中有数了很多,踏实了很多?这就是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对理解领导意图的帮助。

从领导的个性中发散

这种发散方式其实是最重要也最难言述的,靠的是长时间的朝夕相处、摸爬滚打、细心揣摩。由于领导的气质、性格、能力和领导方法不同,交代自己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有的领导是简洁式的,即只用几句话就干脆利索地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其内在含义,由你去详细体味;有的领导是详细式的,让你写个稿子,把应该写些什么,应该怎样写,甚至每一层应该表达哪些内容,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有的领导是一次性交代,即只用一次交谈,就将自己的意图表述完毕,铁板钉钉,只此一次,再不更改;有的则是多次性的交代,有时反复强调,甚至推倒重来,不断深化,不断集中,今天觉得庆祝大会在单位内办好,明天觉得在某某大酒店办更气派,后天干脆觉得大会不要办了。

领导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法,这是长期形成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个性,没法去苛责。办公室人只能去适应,善于了解、把握领导惯常的某种思维萌动和思维导向,然后举一反三,才能作出适当的发散。

3.没听清也不敢问领导,早晚要出大娄子

刚接触办公室工作的同志,在面对领导时有种畏难情绪,石头觉得这完全可以理解。所以经常出现一种纠结万分的状况就是,领导布置了一项新的任务,秘书或是出于紧张,或是能力有限,总之当时很不幸没能记下、理解领导的指示,同时,自己以前也没接触过类似的工作,有很多拿不准的地方,于是一堆问号在脑子里盘旋。

本想直接问领导,领导,您刚才说的我没太明白,您再说一遍?却难于启齿,既担心领导太忙,又担心领导觉得自己太笨,孺子不可教,影响发展;不问吧,憋得难受,既担心拖慢进度,又担心自己瞎干误事。其实这种纠结大可不必,不耻下问一直被认为是种美德,不懂上问也绝对是好习惯。不懂不问,想着拖拖再说,或者凭着自己的想象和推测去办事,早晚会跑偏、出大娄子。如果一味点头,领导误以为你已完全领悟,交代时就会略掉一些具体细节,日后再去请示时,则可能时过境迁而不得要领。

不久前,有个文艺院团到石头单位演出抗日话剧,领导交代石头帮忙代拟一个抗日话剧演出致辞。他说,想讲三点,先讲抗战这段历史;再讲抗战精神传承;最后讲演出的现实意义。石头当时有些愣神,没有听到第一个要讲历史来源,只听到“三点啊讲三点吧”,又实在不好意思问,当着领导的面走神,这罪过大了!

写完后两点后,我便擅作主张把第一点写成了演出的艺术价值。结果,领导一看稿子马上皱起了眉头,质问石头,历史渊源呢?第一点不是要写历史渊源吗?抗战剧不回顾那段历史怎么行?我竟无言以对,只能灰溜溜认错。还好这次只是写个稿子,如果是开会记错了时间、调研搞错了地方,又没问清楚,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领导做指示时,秘书们在认真记录的同时,一定要对没有领会的问题大胆询问,不必拘谨小心。有经验的办公室人,往往一边接受任务,一边积极思考:对没有听清楚或领导表述模糊的地方,第一时间确认;对贯彻意图时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及时提出来,让领导能给予明确答复;对领导意图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该纠正的纠正,该否定的否定。只有这样,才能为接下来落实指示打好基础。

提问的时候还要注意:认真思考必须紧紧围绕领导意图的主旨,大胆提问必须使用谦虚探讨的口气。提问,尤其是向领导提问,是一种艺术,会不会提问,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会提问的人不但能如愿以偿地得到上级的指教,还给对方留下“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力求进步的人”的好感;不会提问的人不但干扰了上级的工作步调,还给对方留下“怎么这个年轻人不动脑子呢”的担忧。

很多经验文章,每每讲到“如何向上司提问”,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向上级提问之前要“事先准备好三个答案”“让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论述题”云云,这种论调虽然死板,但先思考,尽自己所能提供方案,然后再问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

说到底,不懂就上问是必须的,不动脑筋张口就问又是禁止的。我们在问领导之前得先在心里想想法子、打打草稿,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提出问题,给领导一个“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印象。

对于面对领导时如何克服为难情绪,石头再啰唆几句。有个领导曾经对石头说,你的心有多大,决定了你能坐的位置有多高。这个心大,不是说野心,也不是说进取心,说的是包容心。如果你内心排斥领导、疏远领导、惧怕领导,甚至话不敢说、气不敢喘,你就很难从领导身上学到东西,结果就是不能成为领导。

面对领导大家都有为难情绪,有时是因为惧怕权威,有时是因为不想承担工作,有时是因为太在乎领导的看法。总之,不少人都习惯躲着领导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其实,领导也是人,也有交流的欲望,自然是和谁沟通得越多,对谁感觉上就越亲近。

当然,现在信息时代,沟通不光是当面沟通,发个短信、回复个微博、微信、点个赞,也都是点点滴滴的沟通。多上问、多请教,才是有活力、有闯劲的年轻人最正面丰满的形象。

4.随时拿出笔记本记录

朝鲜阅兵日的几张照片引起了石头的兴趣:在金正恩访问军方部队或工厂、企业时的所谓的现场指导照片中,贴身随行的劳动党和军队核心干部们无一例外地打开手册并拿在手中。就算是在滂沱大雨中,他们也顾不上手册会被淋湿,而是专注于详细记录,一边紧跟在快速前行的金正恩身后,一边还要忙着手中的笔记。

不论朝鲜最高领袖金正恩走到哪里,去工厂、去部队、去浴池、去食堂、去医院、去游乐场视察,都会出现相同的一幕——随行官员为第一书记的“最高指示”做笔记。这些人就如同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史官,为“最高指示”记录第一手文字资料。

人脑有两个局限性,一是反应需要时间;二是容易遗忘。所以,当领导给你传达一项指示、布置一项工作,没有马上理解意图或者根本就忘掉了都是可能发生的,但对办公室人来说,这种差错一丝一毫都不能出现。

对于领导的指示和决定,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一一记下了,这样一来,假如理解不了的还可以慢慢思考,一时想不起来的还可以反复翻阅,领会领导的意图不跑偏才有了最起码的基础和依据。

在办公室部门工作,应养成随手拿本子的习惯,领导说话时集中精力倾听,随手奋笔疾书,即使是领导的即兴发言,也应详细地记录下来,以备后用。在办公室用大本子记,出门在外拿小本子写。

石头觉得,办公室人的笔记本最好就像绑在了腋窝下,办公室夹着,开会夹着,出去调研夹着,甚至参加宴请也要夹着。布置的任务记下,待办的事项记下,需要注意的问题记下,别人的联系方式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也要记下。虽然烦琐,但是有本子夹着,石头心里感觉倍儿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