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全文在线阅读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输掉战役赢战争

关灯直达底部

       千百年来,楚汉相争一直是中国人回味无穷的历史片断。自司马迁的《史记》把项羽描绘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以后,历代文人墨客旺旺崇敬出身将门的项羽,而嘲贬出身平民的刘邦,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更是把这种崇仰推到了极致。

       抛开这些感性的评价,很多人也会对项羽兵败感到十分奇怪。项羽从起兵到失败丧生历时七年,多是战绩辉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最后却一战而全军溃散,到底是为什么呢?项羽最后自叹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实也说明他正是带着上面这个疑问死去的。

       项羽于公元前209年与其叔项梁在江东聚集“八千子弟”造反,在随后的反抗秦国的大战中,显示出无人能敌的强大战斗力,被各派割据武装推为霸主。公元前206年义军占咸阳灭秦,项羽将刘邦打发到偏僻的汉中,自己也离开当时天下最富庶的关中而东返彭城(徐州)立都。随后,刘邦暗度陈仓夺取了关中,接着东袭彭城。项羽即刻回兵打败汉军。随后三年的楚汉战争呈持久形态。项羽屡战屡胜,汉军屡战屡败,然而项羽却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一败而溃。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败给文不知诗书、武不能阵战的刘邦,很多人都归咎于偶然失手或一念之差,其实这是一种十分浅薄的认识。事实上,项败刘胜恰恰说明,在任何一场战争中,只有战略的胜利者才是最后的胜利者,是真正的胜利者。

       对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通过博弈论的研究得到证实。爱克斯罗德通过数学化和计算机化的方法研究如何突破囚徒困境,在数学上的证明无疑是令人信服的。他在计算机模拟中得出的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总分最高的人在每次博弈中都没有拿到最高分。

       这就像刘邦,每次战役都没有能战胜对手,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实力日益增强。相反,项羽能够从每一场战役中获得一些胜利,但是实力却愈战愈衰。最后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这种强弱对比的转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项羽起兵后,一直以起兵时的“八千子弟”为骨干。史学家曾考证这批江东首义者的出身,发现多是些流浪、乞盗的江湖不逞之徒,虽然勇武好斗却破坏性极强。他们纵横天下时,战斗力虽胜过诸侯之兵,却有焚杀劫掠恶习。项羽正是在这批人簇拥下,制造了坑杀秦军降卒、攻城后焚烧洗劫一类暴行。项羽在关中不敢久留,是因当地百姓对他恨之人骨。相反,初到关中便“约法三章”的刘邦却赢得了威望。

       第二个原因又是与第一点相联系的,那就是稳固的根据地。刘邦每次兵败后都能恢复元气,关键是有关中作为后方,能源源不断地供应粮食和补充兵员。战胜之际论功行赏时,刘邦把“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萧何列为三大功臣之首。项羽却从不注重建设后方,主要靠兵威四处索粮掠物,所得不多又失民心,自然不能持久。正因如此,两军对决时,项羽部只能速战速决,在一地相持日久就会出现“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在垓下关键一战中,楚军又因“兵少食尽”军心动摇,饥兵听到“四面楚歌”便随之瓦解。

       评估一个策略成功与否,一个常见的方法是衡量它有多大能力来克服自己的不足。如果我们从发展的、演进的角度思考,就会发现最有利于成长的策略才是真正的优势策略。不同的策略会经常相互较量。除非一个策略能够保证压倒对手,否则任何最初阶段的成功都将转变为自我毁灭。

       楚汉战争的结局证明,项羽的策略是失败的,他的一场场胜利慢慢消耗掉了自己的资源和优势,使他最终一败涂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段看似奇特的历史启示我们,即使每一次合作中最优策略都带来损失,它最后还是能赢得全局的胜利。换句话说,就是你输掉了每一个战役,却依然能赢得整个战争。反之,即使你赢得了每一个战役,也不一定能赢得整个战争。这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实际上又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这种策略是善于合作的,对手虽然可能在和他的每一次交锋中都相对得利,但是在全局上的优势积累上却无法胜过最优策略。要做到输战役,赢战争,就必须有全局优先的观念。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哈里逊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他沉默寡言,家乡的人们甚至认为他是个傻孩子。有一次,一个人跟他开玩笑,拿一枚五美分的硬币和一枚一美元的硬币放在他的面前让他挑,说挑哪个就送他哪个。哈里逊看了看,挑了五美分的硬币。这一举动逗得人们哈哈大笑,都以为哈里逊是个傻小孩。

       这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了,很多人都饶有兴致地来看这个“傻小孩”,并拿来五美分和一美元的硬币让他挑。每次,哈里逊都是拿那枚五美分的,而不拿一美元的。一位妇女看他这样可怜,就问他:“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哪个更值钱吗?”哈里逊回答说:“当然知道,夫人,可是我拿了一美元的硬币,他们就再也不会把硬币摆在我面前,那么,我就连五美分也拿不到了。”

       如果从某一次合作的局部看可能是吃亏的,但是这些合作对全局发展却起到极大的作用,那么这种亏是值得吃的。这正是俗语所谓“吃小亏占大便宜”,细细一想的确十分传神。

       顾维钩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外交家,他有一段关于吃亏的论述十分精彩。顾维钧以为中国的事情难办,尤其外交难办。他以为内政的对象是人民,外交的对象是与国。在内政上有时候可以开大价钱,可以开空头支票,反正人民无知无力,对你也莫可如何。至于外交,那就得货真价实,不能假一点,不能要大价钱,否则就会自讨没趣,自食其果。他曾经不无惋惜地说:“中国的外交,从巴黎和会以来,我经手的就很多。所犯的毛病,就是大家乱要价钱,不愿意吃明亏,结果吃暗亏;不愿意吃小亏,结果吃大亏。”

       虽然说的是国际交往,但是事实上也颇适合很多生活中的事情,分辨明亏和暗亏、小亏与大亏,是我们每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智慧。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刚毕业就进入出版社做编辑,他的文笔很好,但更可贵的是他的工作态度。那时出版社正在进行一套丛书的出版,每个人都很忙,但上司并没有增加人手的打算,于是编辑也被派到发行部、业务部帮忙。整个编辑部几乎所有人去一两次就抗议了,只有那个年轻人心情愉快地接受指派。事实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便宜可占,因为他要帮忙包书、送书,像个苦力工一样!他真是个可以随意指挥的员工,后来他又去业务部参与销售的工作。此外,连取稿、跑印刷厂、邮寄……只要开口要求,他都乐意帮忙!两年过后,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做得很不错。

       原来他在吃亏的时候,把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发行、直销等工作都摸熟了。现在,他仍然抱着这样的态度做事,对作者,他用吃亏来换取作者的信任;对员工,他用吃亏来换取他们的积极性;对印刷厂,他用吃亏来换取品质……由此看来,他这下真的占到了便宜!

       如果吃亏能会让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经验,更多的发展机会,那么吃亏也就是占便宜!这个年轻的大学生,在最初工作的时候,随意地被老板和其他员工指派,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工作经验、人脉关系,在短短两年之后成功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在工作中,我们不要总是计较工作的轻重,比别人干多了,还是干少了,重要的是能否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尤其是年轻人,这样的吃亏实际上恰恰是输战役而赢战略的积累,因为它使你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做事能力,扩大了人际关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