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类的明天 » 人类的明天全文在线阅读

《人类的明天》(四)马尔默:未来的生态街区

关灯直达底部

哥本哈根的邻市,瑞典的马尔默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马尔默就在连接两座城市的大桥另一端。我们去了生态街区波依,这里是世界各地建筑师、政治人物和环保主义者参观得最多的一处地方。2001年,市政府决定在西港的旧工业废地修建数千民居,以证明在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情况下,人们也能舒适地生活。在市政府的设想里,目标是通过可再生能源,实现100%能源自主。1000幢第一期楼房在2001年建成,其能源消耗量为每年每平方米100千瓦,也就是瑞典楼房平均水平的60%。最近一期楼房(因为街区在不断扩建)的消耗量仅仅为50千瓦。楼顶被植物覆盖,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电力由一台足够为1000套公寓供电的风力发电机提供,供暖由集中式系统保证,这个系统还可以吸取地下90米处的钙石中蕴藏的常温水。楼房一部分为集体楼房,另一部分为独栋楼房,但每一座楼都别具风格。与很多现代街区截然相反,我们在波依街区还发现了一些小街小巷。在生态街区工作了近15年的市宣传主任丹尼尔·斯克格告诉我们:“建筑师卡拉斯·当从欧洲中世纪老城吸取了灵感。他想知道为什么这些老城如此舒适,并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在小街小巷交织成的网中,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会遇见谁,不知道老朋友会不会出现在街角。于是,城市里就有了很多不期而遇。他想创造同样的感觉。”马尔默的城市设计也以多样性和功能性为重。所有细节都必须考虑到,以便于人们摆脱汽车。步行15分钟、骑自行车5分钟就能到市中心(街区拥有长达8千米的自行车道),还有依靠生物气体运行的公交车,每10分钟发车一次,驶向市中心。楼房里的商铺:咖啡馆、餐厅、健身房、理发厅和小绿色产品超市,在我们见过的最漂亮的商铺之列。街区外围有几处停车场,里面有太阳能电池板供能的汽车充电桩。

在建筑物周围,有许多绿化带,还有积蓄雨水的沟渠。“在明日之城,感受四季,欣赏树木和水流,是必不可少的,”丹尼尔继续说,“瑞士医院的研究表明,病人如果能接触大自然,就会痊愈得更快。”

在楼房里安装的智能水电表,随时告知居民他们的水电消耗,并为他们提供减少耗能的方法。水龙头、冲水器上安装的节水器和节省电力消耗的插座,都能帮助居民减少耗能。所有垃圾都被收集起来,分成可回收垃圾和可以生产生物气体的食物垃圾。

建筑师科德·斯耶和玛丽亚·拉尔松在这个街区居住11年了。他们在这儿建了3幢楼房,包括他们目前居住的这幢。科德凭此获得了瑞典建筑公司的卡斯帕·萨琳奖,这是瑞典国内最权威的奖项之一。“着手这项工程的时候,我们正好30岁,基本上是入住郊区别墅的年龄。但我们的想法是,把我们的私宅放到市区。”目前,这对夫妻和他们还很小的女儿住在一幢5层楼房最顶层的一套公寓里。我们坐着小电梯直接到了他们家。水泥地板打过蜡,环形大玻璃窗面朝大海。极简主义的装修风格加强了人对空间的感受。在阳台上,一截纽约式楼梯把我们带到楼顶花园。我们在那里拍摄了整个西港开阔的全景。“我们在这儿比在独栋住宅耗能更少,更容易以可持续的方式生活。我们没有汽车,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和其他居民共享一辆车。我们经常坐火车,也可以把自行车带到火车上。骑自行车让我们更了解距离的概念,而且还能保持身形!”为了向我们证明他刚才所言,科德拿出了他的可折叠自行车,猛然把车打开,然后在公寓里转圈。接着,他把自行车塞进电梯,让我们跟着他出去。我们一直走到了街区第二期,那里住着尼古拉、欧娃和他们的两个孩子。

二期楼房脚下的海岸显得有些灰暗,这里的楼房也没有波依中心的楼房漂亮。街区第二期的建筑比较统一,楼房的风格有点像法国现代城市的风格。但这些楼房较为便宜,市政府希望它们能带来更多的社会群体的混合。科德解释说,一半的居民为业主,另一半为房客。一套65平方米的公寓,月租在900欧元左右。不是天价,但也不是人人都住得起。在瑞典算中上水平。在这些方块楼房中间,欧娃和尼古拉的那栋小房子格外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它本身矮一些,还因为它旁边有一座透明塔,里面填满了暗色管道,塔顶还有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科德把它叫作“教学塔”。“我们没有把能源藏起来,反而在墙里、楼顶和水电表上展示着能源。这是一种使能源变得更真实的方式,好引起居民注意……”这里的电力由风力发电机和楼顶的几个太阳能电池板供应,暖气由之前提到的集中式系统供给,植物废料(来自我们后面会提到的小花园以及食物垃圾)会被丢进生产生物气体的搅拌机里。楼房拐角处有一支蓝色的小喷枪,用来给汽车充电。在未来,可能还能给电动自行车充电。总之,这是科德的梦想。车库的门后,一辆电力汽车停放得当,连接着墙上的插头。墙内还安置了其他蓄电设备(除去汽车的之外),用来存储由太阳能电池板和小涡轮机产生的多余能源。尼古拉告诉我们,他长久以来的梦想(鉴于法国多家杂志和多个节目关于这个问题的报道,他不是唯一赞同这个观点的人),就是建造自己的房子,并且让它100%能源自主。为此,他迫不及待地向我们全面介绍了业主的生活:“当我们谈到生态生活模式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到温度在15度左右的潮湿洞穴,在里面永远别想脱掉羊毛衫。我可不信。这儿有隔热(隔冷)效果比墙壁还要好的巨大落地窗,有靠太阳能热水器加热的游泳池,我们一年中有一半时间能在里面游泳,还有保持恒温的温度调节机,让我们将能耗降至最小值……”欧娃和他是同一个思路:“为什么我们明明有其他方式,却还要浪费能源呢?我们很多朋友有了孩子后都搬到了郊区,但我感觉自己没有准备好。在这里,我们亲近海洋,绿茵遍地,可以步行去市中心……我们想要的都有了,而且是可持续的。”当我们问科德,对于生态建筑师来说,尼古拉家修建游泳池是否合理,他完全没有感到一丝不快,而是告诉了我们他的想法:建筑师就是要想尽办法让人们在家里住得足够舒畅,不再飞到世界另一端去度假。虽然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但值得一试!

波依街区内,建筑师科德和他的可折叠自行车

在哥本哈根和马尔默的旅行中,我想起了自己认识的所有环保主义者,比如我的朋友伊万[1] ,还有皮埃尔·拉比。皮埃尔认为(大)城市就是一种异端邪说,一只八爪鱼,一头妖怪,它无休止地生产人工风景,吸收劳动力和资源(让农村变得人烟稀少),使人类彼此间变得冷漠,没有特征,贪恋娱乐,越来越和大自然疏远,不再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我听见他们的声音,预想他们看了我的纪录片后的评论。他们也证明了,我们能建造出能源自主的轻型住宅,更贴近地面、树木和农田的住宅。例如黄杨村[2] 的22栋房子,它们的框架为当地木材所搭建,砖是用当地的泥土和稻草做成的,在冬天不开暖气的情况下,室内温度也不会低于16度(虽然阿尔代什省塞文山脉的冬季非常寒冷)。用周围森林里的木头燃起火炉,能在冬天供给额外的热量。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力。菜圃里产出的蔬菜供24位居民食用,一位农民面包师做面包,一所学校陪护孩子……皮埃尔和伊万认为,这样的社会结构要比大都市坚韧得多,大都市依赖稠密而又复杂的网络,依赖通过货车进行的日常食物供应。生态村庄这样的社会结构才是更适合抵御未来危机的方法,而且它们的生态足迹十分微小。建筑物完全由自然材料建成,这些材料从群落生境中借取,也能在不留下破坏痕迹的情况下,回到群落生境中。在哥本哈根,我们有幸和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扬·盖尔一起讨论这些话题(和其他很多话题),他是如今被称作“哥本哈根化”(把城市还给行人和自行车)的城市之父。他是《人民的城市》[3] 的作者,法语版翻译成《人性层面的城市》[4] ,而盖尔对这个译名表示无法信服。他的成就不止这些,我们还能列出其他事迹,例如让时代广场的一部分成为步行街,让莫斯科的一个街区全部步行街化,哥本哈根的城市化灵感也来源于他。和所有持重的优秀建筑师一样,他只穿黑色。在拍摄影像的前一天,他特意去理发店理了发,让自己看起来“更帅”。他目光狡黠,有着智者的幽默。我们在运河的小桥上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条运河刚刚被整治、去污,以便接纳居民。如今,人们可以在河里游泳、划船,可以在河岸野餐、骑自行车、玩滑板……简而言之,生活就在这里。


[1] 伊万·圣-日尔,我和他一起创办了《改善法》杂志,他自己创办了《生态房》杂志,这本杂志在生态建筑爱好者中很受欢迎。

[2] 由皮埃尔的女儿索菲和她的伴侣劳伦·布克一起发起的生态村。

[3] 中文版译为《人性化的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4] N. Calvé译, Écosociété,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