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全感 » 安全感全文在线阅读

《安全感》第1节 “我的内心其实是抗拒的”

关灯直达底部

打开鸟笼的门,

让鸟儿飞走,

把自由还给

鸟笼。

——非马

理论就像一张支票,除非把它兑成现金,否则只是纸张,毫无价值。我们现在着重开始聊一聊获得安全感的方法。

首先,自怜、多愁善感的文字,我一般都不建议人读,越读问题就越严重,比如我们引用的诸多案主的智慧闪光,应该都很能“勾魂夺魄”。病人才能写出好文,因为能和很多人产生共鸣。而治愈系的文字,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生活,但我要说,它从效果上讲,就像挠痒痒,我们觉得很爽,但实际上并不解决问题。

真正有治愈效果的,是人,是和人的互动,无论是旅行还是失恋,无论是咨询师还是神父。

最疗愈的就是人了,他们会成为我们的重要他人,有资格和能力扰动我们的人格,促成其重塑。咨询师只是其中一种。

咨客来找咨询师会得到两种帮助:心理治疗和解释支持。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解释支持是什么?是用一个体系解释清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当你能够解释自己的问题,就会获得对自己的掌控感(基础安全感),不管它是什么理论,只要能够让你厘清自己,那这个东西就是管用的。

乔治·凯利本来认为,精神分析等高深理论,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管用,但是他发现,没有什么文化的穷人也能够接受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也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最后他明白了,其实这些人最需要的是对周围事件的解释以及对他们自己将来还会发生什么的预测。这就是解释支持。解释有疗愈效果,能够起到支持的作用,所以才叫“解释支持”。

读书让人能够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有疗愈效果,不管它是不是透,不管它是不是科学。所以读书属于解释支持,心理治疗还没有开始。

解释支持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见得对任何情况都有效,而且最常见的就是,有效那么一小会儿,当下作用非常明显,持续效果一般没有。所以,解释支持之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中起最大作用的是陪伴、反馈。不幸的是,自己操作,就不会有陪伴和反馈。幸运的是,有些技术和方法,也就是家庭作业部分,个人也可以操作。但自己操作,治疗往往容易走偏,而且耐心一般会跟不上效果的进度。不过,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问题,自我监督和自我洞察总比旁人的观察和测量要准确得多,所以自我疗愈是有优势的。

过去二三十年的纵深,决定了我们目前的安全感的分值;但是成年之后,我们就有了自我治愈的可能。奥苏贝尔(D.P.Ausubel,1954)说:成年前大多是心理、生物学因素在起作用,在成年后,则是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这是个至关重要的转变。所以,“在所有文化的青年期,都可以记述为从生物向社会属性的移行期”。结果就是人格再构成的可能性。

只要我们善用这个契机,分析出并真切地感觉到过去对现在存在的限制,迎接人格重塑的阵痛,就可以突破这种限制,使自己的当下萌生希望,未来充满生机。

但成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阻力非常大。

马斯洛说:“成长往往是痛苦的过程,所以人们其实是逃避成长的,人们会同时热爱和恐惧自己最好的机会,无一例外对成长怀着极其矛盾的心理,既爱又怕。”也就是“我的内心其实是抗拒的”。

另外,精神上的治愈,是深入、细微和持久的,短期内并不会有直观的效果,说得直白一点儿,就是慢。

活着就是活个过程。要获得满满的安全感,首先要尊重自然发展的速度,要尊重这种规律。其实,凡是自然界的东西,过程都是缓慢的,太阳一点点升起,花一朵朵开一瓣瓣落,而那些急骤发生的变化多是灾难,比如火山、飓风、海啸和地震。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一般需要三四个月,效果才会初露苗头。如果没有外来干预,一般到50岁的知天命年龄,人们也自然而然能够自己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格重建。

安全感的重塑,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效果是渐进且扎实的。快速的往往无效,慢慢的变化才是妥妥的,就像猴子一旦进化成人,就基本上回不去了。当你掌握了技能,学会了优雅,再往回走,自己都觉得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