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全文在线阅读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关灯直达底部

图12-1是第3章介绍的心智初级模型的升级版,该版本中加入了一些新观点。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双加工理论强调了压制功能的重要性。所谓压制功能,是指类型一加工即将触发个体反应时,类型二加工对其加以制止,并用更优化的反应取而代之。压制功能属于算法心智的一部分,在图12-1中用箭头A表示。发起压制的更高级别认知功能是反省心智的倾向性属性(dispositional property),与理性关系密切,如图12-1箭头B所示。用机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的术语来说,就是算法心智使类型一加工过程断线,进而达到压制的目的。箭头B所指代的心理功能与压制功能本身(箭头A)存在本质性差异,两个功能的评估指标截然不同。对类型一加工压制能力(箭头A)的评估可通过测量流体智力实现;发起压制操作认知倾向(箭头B)的评估指标是思维倾向,比如反省和认知需求。

图12-1 更为完善的三重加工模型

图12-1还展现了计算备择反应以确保压制“物有所值”的模拟过程,以及源于反省心智的模拟这两个过程。具体来说,去耦化操作(箭头C所示)是由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下达启动模拟的命令(箭头D)共同执行的。个体在下达启动命令和去耦化操作两方面的个体差异亦不相同,前者与理性思维倾向有关,后者则与流体智力有关。

除了压制类型一加工和通过去耦化过程启动模拟之外,图12-1所示模型还定义了算法心智的第三个关键功能,即连续性联结认知(serial associative cognition,箭头E)。这个功能提醒我们,并非所有的类型二加工都包含去耦化认知模拟,还有一类速度较慢的连续性认知没有涉足模拟备择世界并对其进行地毯式搜索。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类型一加工的主要组成部分:情感化反应、习得的自动化反应、条件化反应以及由进化过程塑造的适应性组块。这些反应模式足以应对绝大多数情境,但是,现代生活制造了很多上述反应模式无法顺利解决的难题。回想一下我们讨论过的彼得·华生四卡选择任务:

每张卡片都是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数字。规则是这样的: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么,它的反面就是偶数。现在,有两张卡片是字母向上,两张卡片是数字向上。被试的任务是决定翻开哪一张或是哪几张卡片即可检验规则的真伪。被试面前的四张卡片分别是K、A、8、5。

正确答案是卡片A和卡片5(唯有同时翻开这两张卡片方可证明规则是错误的),但是,多数被试给出的答案是A和8(错误答案)。有研究让被试在解决过程中出声说出思考过程。通过对这些思考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多数被试使用的是慢速、连续性分析加工。这种加工方式存在很多疏漏。我们节选出一则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被试思考过程:“让我想想,我会翻开A来看一下它的背后是不是偶数。然后,我会翻开8来验证一下它的背面是否是元音字母。”

然后,被试停顿了一下。似乎哪里有些不对劲儿?

有几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被试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采用的是类型二加工,多数类型一加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毫无用武之地。这个问题不涉及情感化处理,所以情绪管理是没有任何用的。除非被试曾经受过专业的逻辑训练,否则他也不会有自动化的逻辑推理过程。再者,人类进化过程中并未出现过此类问题,所以达尔文适应性行为组块也帮不上什么忙。

类型一加工依赖不上,被试只好进行类型二加工。上面列举的被试思考过程是一个漏洞百出的加工过程的典型范例。被试并没有对备择模拟世界进行彻底搜索,他所使用的是连续性联结认知。备择模拟世界应该包括规则为假的所有情况。该问题中的伪命题案例是:一面是元音字母、另一面是奇数的卡片。然而,被试并没有考虑到这些。被试也没有系统地检视每一张卡片是否是元音字母/奇数的组合。答案:K(否)、A(是)、8(否)、5(是)。如果被试遵循检验伪命题案例处理程序的话,便能够得出正确答案——A和5。但被试并没有这么做,他仅仅是以假设规则真为出发点,沿着规则为真的思路进行思考(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么,它的反面就是偶数),没有构建包含了所有真伪规则可能性的模拟世界。被试从给定的焦点规则出发,沿着规则为真的思路展开联结思维,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就是连续性联结认知。

虽然这个任务使用了类型二加工,但是却没有建立起对备择世界模型完善的认知模拟。在这种思维过程中,认知被禁锢于给定模型起始点的联结模式,着实是一种较为肤浅的思维形式。在选择任务中,被试全盘接受了给定规则,包括对给定的规则形式也没有试图进行修改,即假设它为真。然后,他们基于这个焦点模型展开推理,从这个焦点模型中系统地产生联结,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的情境建模方式。我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的主要特征可以用认知吝啬鬼的第二阶段策略来加以概述。传统的双加工理论只强调了认知吝啬鬼的规则之一: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都默认启用类型一加工。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默认使用类型一加工并不可行,特别是在新异情境中时,既没有相应刺激的进化适应模块,也没有机会可以通过过度学习和练习掌握自动化思维。此时,就有必要使用类型二加工了。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认知吝啬鬼模式还是有可能会开启。认知吝啬鬼的规则之二:当必须要使用类型二加工时,默认使用连续性联结认知,而非完全去耦化认知模拟。

我提出的焦点偏差概念与认知科学领域的已有观点不谋而合。它们的共同主题是:人类会想尽一切办法以减轻认知负荷,达到加工更少信息的目的[1]。焦点偏差的基本理念是信息加工器倾向于加工结构最简单的认知模型。所谓结构简单的认知模型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只表征一件事情;全盘接受命题或模型为真的形式;忽略调节变量(把调节变量纳入考量是备择世界建模的必要条件,而这正是焦点加工希望我们极力避免的)。基于认知科学领域中大量的信念偏差研究文献,以及关于我方立场偏差推理的研究成果,那些结构最简单的模型其实就是个体已有信念或是曾经有过的相关建模经验(我方立场偏差和信念偏差)。

讨论过连续性联结认知之后,现在让我们回到图12-1,看一看反省心智的第三个功能——发起对连续性联结认知的中断(箭头F)。中断信号改变了下一步将直接指导思维的连续性联结序列。中断信号有可能会带来多种不同的结果。它有可能会使连续性联结认知全部中断,以启动模拟(箭头C)。或者,它会通过改变临时焦点模型以改变思维起点,开启一个新的连续性联结链(箭头E)。最后,算法心智常常会通过前注意加工收到来自自主心智计算后的信息输入(箭头G)[2]。

[1] 与焦点偏差概念相近的观点包括:Evans等人提出的奇点原则(Evans,Over,and Handley,2003)、约翰逊等人提出的真实原则(Johnson-Laird,1999,2005)、聚焦(Legrenzi,Girotto,and Johnson-Laird,1993;Sperber,Cara,and Girotto,1995)、信念接受(Gilbert,1991)以及情绪预测研究中发挥突出作用的焦点问题(Kahneman et al.,2006;Schkade and Kahneman,1998;Wilson et al.,2000)。

[2] 简而言之,由反省心智发起的“去耦化”共有三种类型:(1)解耦自主心智发起的反应,使其得到压制;(2)拷贝和解耦次级表征,以执行仿真模拟;(3)解耦当前的连续性联结认知过程,并启动新的连续性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