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全文在线阅读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为什么理性障碍如此普遍

关灯直达底部

简言之,人类大脑天生懒惰。在没有具体线索提示个体需要避免最简化信息处理(比如,考试就是一种提示线索)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成为认知吝啬鬼,受困于非理性。不过,认知吝啬鬼在信息处理时的方法也并非千篇一律,他们会采取多种多样不同的策略,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认知/行为特征都有所不同,人类的理性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另外,我们还会发现,策略多样性与智力之间几乎没有相关关系。

在本章中我已提到过,人类大脑不理性的主要特征有两种:一是信息处理过程问题,二是内容问题。所谓信息处理过程问题就是受到认知吝啬鬼的影响。内容问题是指我们在进行理性的思维和行为时,所必需的某些具体知识结构。当理性行为所必需的思维结构缺乏时,我将其定义为“心智程序问题”,参考的是帕金斯对“心智程序”的定义,即个体在决策和问题解决时,能够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和策略。在第10章和第11章中,我会具体讨论导致人类不理性的心智程序问题。

评估人类行为的理性标准是社会和文化发展传承的产物,独立于基因得以保存和传承。21世纪概率理论、经验主义概念、逻辑和科学思维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形成信念、修正信念以及行动推理的概念工具。它们以“心智程序”的形式安装进人类大脑,代表着孕育了人类理性的文化成就,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理性文化工具,这些工具逐渐在人群中流传开来。现代社会一名统计学专业大二学生,如果可以带着他已学的统计学知识穿越到几世纪前的欧洲,也许可以通过频繁出入赌局而发家致富(或是涉足保险或彩票业)。

概率思维、逻辑、科学推理等理性工具,通常是个体没有完全掌握或是根本没有注意到的心智程序。由于未掌握某些心智程序而导致的不理性,我将其称为“心智程序缺陷”。另外一类心智程序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心智程序本身是有害的、无用的,不能帮助个体实现目标(工具理性)或是建立正确的信念(知识理性)。事实上,很多心智程序都是导致非理性行为,阻碍目标实现的直接原因。我将这一类问题称为“污化的心智程序”。

每个人在思维过程中都会受到认知吝啬鬼的影响,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心理特征[1]。与之类似,心智程序故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多数人思维特征的一部分。简单来说,所有人都是认知吝啬鬼,都经历过心智程序问题所导致的认知谬误。非理性是所有人行为和思维的特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然而,不同认知吝啬鬼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认知程序缺陷的程度不同、污化心智程序对人的影响深度也存在不同。所有的这些差异都无法通过智力测试进行评估。高智商群体成为认知吝啬鬼或是出现心智程序故障的概率仅比普通群体低一点点[2]。从统计学角度来看,理性障碍应该是一种不受智商高低影响的普遍现象。换句话来说,如果非理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并且与智商之间仅有微弱相关,那么高智商群体中的非理性行为绝非罕见。

[1] 在自然条件下,做一个认知吝啬鬼是默认的人类认识方式。当环境线索提示个体即将要付出大量的认知努力时,由于高智商个体有着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所以他们会更快地觉察到环境的认知需求,启动认知吝啬鬼模式。

[2] 此处额外需要说明几点。首先,本书中引用的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以大学生作为被试。书中我所谓的“高智商群体”和“低智商群体”其实是研究样本中智商较高和较低的两组。因此,他们并不算是绝对意义上的低智商群体,只不过和朋辈相比起来较低而已。第二,由于研究被试都是从大学生群体中选出的,智商波动范围较小,因此,研究所得到的相关强度毫无疑问地会被削弱。话虽如此,美国大学生群体的智商范围其实是很广的。在过去30年间,美国25~29岁的年轻人大学入学率已增至50%。截止到2002年,58%的年轻成年人已完成了至少一年的大学学业,有29%获得了至少一个学士学位(Trends,2003)。最后,即使是受到被试来源的限制,得到的研究结果依然令人震惊:没有想到在智商得分前2/3的群体中,理性与智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