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 »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全文在线阅读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抢夺”时的快感不可享受

关灯直达底部

俗话说,抢来的东西就是好吃。人们总是误以为别人手中的东西就是比自己的好——别人的食物、别人的成果、别人的幸福……于是羡慕、嫉妒、恨、抢夺……产生了。小到一颗糖果,大到一个生命,甚至一场战争,似乎只要是抢来的,不管是什么,俨然成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从小我们就在“排排坐,吃果果”的歌谣声中长大,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要面临争抢与被争抢的局面——一支铅笔、一本图书、一朵红花……似乎争抢成了幼时玩伴间的主旋律。而不论争抢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争抢,只要是抢来了就是好样儿的。然而,越长大越发现,这种游戏不仅仅是幼儿园的玩伴才会做的事,大人的世界里更是在此起彼伏的抢夺中,你死我活的明争、钩心斗角的暗斗时时上演。而这般争抢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怪诞心理在作祟呢?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小苏来到楼下咖啡厅闲坐。

不久,邻桌来了一对男女,是一对小情侣。女生突然发现男伴的眼睛总是时不时地往小苏那儿看。于是突然发难——叫来服务员要求换桌,而且点名要换小苏坐着的那桌。

男生连忙出言制止,并说女生是在无理取闹。女生听后,更是恼怒,声音也不由得大了起来,这个原本安静、惬意的咖啡馆,顿时变得嘈杂。此时,小苏不得不抬起头来,刚才闲适的心情一扫而光。而当她发现矛头直指自己时,更是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小苏只好招手叫来服务员。

服务员向小苏一阵诚恳的道歉之后,硬着头皮向小苏转达了这个女生的要求。

小苏觉得,其实换不换座位这个问题不大,但这个女生的强硬态度她接受不了,毕竟是自己先来,要换座至少该有个恰当的说法。因此,她觉得有必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于是请服务员叫来了这个女生,询问理由。女生也不正面回答,就说觉得这个座位的视野比较好。可是小苏觉得这个女孩和自己都是靠窗的座位,且两人是邻座,不存在太大的视野差别。

女生开始不耐烦起来,还埋怨小苏把自己叫过来又不肯让座。小苏顿时觉得很可笑,反倒是自己成了“罪魁祸首”。

“我就想坐你这个座位!”女生大声道。

男生终于看不下去了,打断了女生的话,忙对着小苏道歉,然后拉着女生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没关系的,反正我已经打算走了,你们坐吧,再见!”小苏站起身,转头就走。

此刻,女生不说话了。虽然坐到刚才小苏坐过的座位上却依旧高兴不起来。男生安慰道:“如你所愿换了座位了,你这回高兴了吧!”

女生喝下一大杯咖啡后,把男生偷看小苏的事情说了出来。而听到这个原因的男生解释道:“我哪里是在看她,就是因为她手上拿了一本书,所以下意识地多看了几眼,这你也能生气?”

“啊……”女生开始后悔自己的唐突,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无理取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其实,“我就要坐你这个座位!”抢夺心理才是最好的解释。

这就是抢东西给人的心理感受,所以,和故事中的女孩一样,很多人会在不经意中“抢夺”自己喜欢的东西。

抢夺心理的发生是在潜意识驱动下寻求内心刺激的结果,究其根源,是人作为一种生物所具有的冲动的本能。在抢夺过程中,潜意识会受到复杂理性支配和理性典范控制的双重刺激,将界限外的刺激因素作为攻击对象,造成破坏、伤害或是征服的动力。换句话说,抢夺心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弹性的解压,是一直存活于你我心中的小恶魔。因此,任何一个结点都有可能激发,虽然会给周遭带来一定的损伤。但只要在可控范围内,抢夺之后的快感,就像是被父母管束多年的青春期少年突然松了绑,会激动、兴奋起来。但是,这种抢夺时的快感不可享受,因为会在不经意中小则惹来人际纷争,大则演变成犯罪。所以,这种行为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