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全文在线阅读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又要震?易得性直觉在骗你

关灯直达底部

By Zplzpl

经验说:四川地震了,海地地震了,智利地震了,日本地震了……地球被调到了震动模式?
研究说:全球平均每天发生的地震超过一万次,最近几年频率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你的直觉又一次欺骗了你。

四川地震了,海地、智利、云南、日本也地震了……地球被调到了震动模式?非也非也,其实观测数据没有变化,变的是新闻的易得性。换个例子来试试,每年死于闪电的人多,还是龙卷风的人多?大部分人会回答龙卷风,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新闻报道,但事实却相反。

云南盈江在2011年3月10日发生了地震。

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

电视和网络上的图片和视频就像一颗又一颗的重磅炸弹,触目惊心地刺激着人们脆弱的神经。联想起这几年接二连三的大地震,那个疑问再次浮上心头——地球真的被调到了震动模式?

小心,直觉在骗你

科学、靠谱的果壳网给你一个响亮的回答:当然是“否”。科学松鼠会在2010年智利地震后就已经发过文章《地震变得越来越频繁?》,文中提供了翔实数据来反驳这一谣言。但恐慌的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安下心来,因为在那些枯燥(但全面)的数字之前,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摄影师拍来的大片和新闻记者撰写的报道。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客观的统计数据比不过声情并茂的新闻稿?

让我们冷静分析一下吧,这只不过是人们又一次错误地相信了自己的直觉。

容易想到的事情更经常发生吗?

在面临一个复杂或不熟悉的问题时,人们经常会使用直觉来进行决策。一般而言,利用直觉得到的答案常常会迅速产生一个接近“最优化”的方案,这也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直觉的意义。

易得性直觉(availability heuristic)就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指的是人们常常依据某类事情是否容易被想起来以判断该类事情发生的概率。在正常情况下,这一直觉是有效的,因为普通的事件当然要比不寻常的事件更容易被记起或者想象出来。但在某些情况下,直觉也可能会失效并导致系统性的偏差。

我们不妨来做这样一个测试:

以下每对词组中的哪个词可能是美国更常见的死亡原因?

·糖尿病——谋杀

·龙卷风——闪电

·车祸——胃癌

·被鲨鱼咬死——被飞机上掉下来的零件砸死

想好答案了吗?

嘿嘿,科学家的可恶之处就在于他们在告诉你一条规则之后,总还要设计一个陷阱让你跳下去,再告诉你“别太相信自己”。如果你不是自然灾害或者医学方面的专家,那回答完问题以后再去对照答案。得到的表情和当年参与这个研究的参与者一样惊讶,听好了——

每年死于糖尿病或者胃癌的人是死于谋杀或车祸的人数的2倍!类似的,死于闪电的人也比死于龙卷风的人要多,而每年被飞机上掉下来的零件砸死的人数是被鲨鱼攻击致死的人数的30倍!

是什么让某些事件更“易得”?

实际上,事情是否容易被提取不仅取决于事件发生的实际概率,同时也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于媒体的关注偏向,人们更容易回忆起报纸或网站的头条新闻,比如谋杀、车祸、龙卷风或者地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带来的巨大影响,更是让人们在讨论核电的安全性时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经历过这次日本地震后,这副有色眼镜的色度恐怕又大大增加了。还有,想想那些电影是怎么把心理学家塑造成统一的变态形象的吧……你就会明白,媒介能在多大程度上塑造刻板印象来影响受众的认知!

不止大众传媒,很多因素都影响着易得性直觉:刚刚发生的事情更容易被提取——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世界末日论”一直存在,且在大灾难刚过的一段时间内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此外,更多的情绪卷入也会使记忆更加深刻,这称为闪光灯效应——相比发生在海地的地震,发生在中国和日本的地震对我们来说冲击力更大——因为它离我们更近,情绪卷入更加强烈。另外,呈现方式更加生动也会使得一类事件更容易被记起或是想象出来。平淡、抽象、冰冷的科学统计数据就是这样被生动形象、有血有肉的新闻图片打败的。

一个例子胜过千万数据

在一项年代较早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研究中,尤金·博吉达(Eugene Borgida)和理查德·尼斯比特(Richard Nusbett)比较了统计数据和生动描述对人们的不同影响。只不过他们的研究材料更加温和——是大学课程的评估,而非地震这样的灾难性事件。

分析发现,与那些没有接受任何课程评估信息的控制组参与者相比,实验组参与者更多地选择了被推荐的课程,也更少选择不被推荐的课程,因为他们事先因为实验环节的设置而接受了少数学生对课程生动的评价,但那些得到了完整课程评估统计数据的学生的选择却与控制组参与者没有显著差异。这个实验强有力地说明了,与综合性的统计数据相比,少量的生动描述对人们产生的倾向性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