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 »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全文在线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放弃与新生

关灯直达底部

前面提到的最后一点,即放弃自我与生命本身,似乎过于残酷。有谁愿意放弃自我和自己的生命呢?但不管你愿不愿意,人总是会死的。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似乎不管我们怎样努力,人生的意义都终将荡然无存。西方文化强调“人定胜天”,自我价值高于天地,而死亡则是不可接受的,是一种奇耻大辱,难怪有人苦思长生不老之术,却不敢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实际上,人类只有适当放弃自我,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喜悦。生命的意义存在于“死亡”当中,这个“秘密”是一切宗教的核心。

放弃自我,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有一种暂时的放弃自我值得一提,因为这一种放弃是成年生活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也是促进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工具。这种技能我称之为“兼容并包”,是“保持平衡”这一原则的一个子类型。“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对此,神学家萨姆·基恩在《致舞神》一书中,做了恰如其分的描述:

我必须超越现有的一切,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之后,才会获得成熟的认识。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步骤: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面对陌生的人、事、物,我需要让昔日的经验、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期待一并出席,共同对我的需求和现实状况进行评估,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定。为了体验新鲜事物的独特性,我必须以包容一切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退位,让陌生、新奇的事物进入感官世界。在此过程中,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和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为了体验所有人、事、物的独特和新鲜之处,我必须让它们进入我的灵魂,并且驻足扎根。我必须完全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

兼容并包的道理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自律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放弃的痛苦是死亡的痛苦,但是旧事物的死亡带来的是新事物的诞生。死亡的痛苦与诞生的痛苦是同一回事。生与死,好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要建立新的观念与理论,旧有的观念与理论就必须死去。诗人艾略特在诗作《智者之旅》的末尾,如此描述三位智者皈依基督教,放弃过去信仰的痛苦:

我记得,一切都发生在很久以前

我完全不后悔,义无反顾

——义无反顾

我们一路被带去

是为了诞生?还是为了死亡?不,没有死亡,只有诞生

我见过生与死:我们无须怀疑,我们有充分的证据

它们迥然不同,令人恐惧

如同死亡,新的诞生也带给我们痛苦

我们回到自己的地方,回到灵魂的国土

遵循过去的天道,让我们不再安逸和幸福

外邦人紧紧抓住他们的神,祈求永生

而我乐于再死一次——义无反顾

既然生与死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也许可以思索人类文化中关于人生轮回的观念。比如,人死后,是否果真有来世?肉体死亡之后,人是否真的能进入一个新的轮回?尽管这些观念对于我们来说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但是人生确实是一个生死相随的过程。2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过:“人要不断学习生存,也要不断学习死亡。”在他看来,人活得越久,历经重生的次数就越多,与此同时,他经历死亡的次数也相应较多。换言之,活得越久,就会经历越多的欢乐和越大的痛苦。

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完全避免心灵的痛苦呢?或者说,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心灵的成长把心灵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说它是肯定的,是因为如果能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复存在。同时,我们不断学习自律,可以使心灵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接近尽善尽美。比如那些在孩子们眼里是天大的难题,到了成年人手上就可能迎刃而解,此时痛苦就不成为痛苦了。更何况心智成熟的人大多具有超出常人的爱,这能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更少的痛苦。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答案也是否定的。心智成熟的人凭借自律、智慧和爱,而具备了非凡的能力。世界需要他们的能力,而他们出于爱也做出自己的回应。他们也许外表很一般,但内心却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种各样正确的决定。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有做决策的能力。不过,在知道一切的状态下做决策,远比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要经历更多的痛苦。假设两位将军各带1万名士兵外出作战,在一位将军眼里,1万名士兵不过是战争工具而已,而在另一位将军看来,士兵不仅仅是作战的工具,还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是他们各自家庭的一分子。那么面临生死关头,哪位将军更容易做出决策呢?很明显,答案就是前者,因为他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历经的痛苦。类似上述情形,也会发生在老板、医生、教师和父母身上。人人都可能碰到机会,做出影响一生的选择,但容易做出决策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决策者。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杰出和伟大本身,则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表面上这是一种悖论,其实不然。佛教徒常常忘记释迦牟尼历经劫难的痛苦,基督教徒也每每忽略耶稣济世的幸福。耶稣在十字架上舍生取义的痛苦,和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涅槃的幸福,本质上并没有不同,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那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求精神和意识的发展。但是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即便达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但那时痛苦的强烈程度,可能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让你最终无法承受。你或许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还要追求精神的发展呢?”坦白地说,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对幸福的本质所知甚少。或许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你可以找到答案;或许怎样努力,你都与最终的答案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