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 »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全文在线阅读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关灯直达底部

保护主义论战: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虽然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支持自由贸易的力量,但他们也承认自由贸易有可能造成经济混乱或崩溃。因此,经常有政治压力要求限制进口,这些措施一般称作“保护主义”,因为法律限制进口,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于国外竞争。

实施保护主义有几种方式。进口配额(import quota)是对进口采取数量限制,关税(tariff)是提高进口成本的一种税。国家可能会自愿加入限制出口的协议,但有时不是真的自愿,而是在威胁下谈判,如果一国不“自愿”减少出口,那么另一国就会制定配额或关税。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美国即要求日本加入这种协议,限制日本出口钢铁到美国,最后形成了非关税障碍,里面的繁文缛节包括为了限制进口而设立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管制措施。例如,想象一个假设的规则,进口到美国的所有电视机都必须拆封检查,而且要拉到堪萨斯州中部的一个仓库一台一台地检查。这类规则所造成的时间成本和不便,无疑会抑制进口。

受保护的产业面临的国外生产者的竞争变少,因此可能获得较高价格,赚取较高利润。保护主义,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是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的一种方式,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至于钢铁等原材料,通常来说虽不是由个人来消费,但购买成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最终仍需付出较高的价格,因为成本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保护主义能保障就业机会?

关于产业补贴,或许最著名的论点是保护主义可以使国内工人受益。这个论点出于四种不同考虑(有些可能较其他更有说服力):进口可能影响国内工人可获得的工作总量,进口可能影响平均薪资水平,进口可能造成产业崩溃、工人失业,进口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工资不均加剧(即使平均工资增加)。我们依次来探讨这些论点。

毫无疑问,保护主义是一种补贴手段,有助于留住某些产业的就业机会。然而,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保护主义能增加社会的就业机会。反之亦然,没有证据显示国际贸易会使就业机会减少。一个鲜明的例子,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的讨论。总统候选人罗斯·佩罗31(Ross Perot)反对协定,他说:“如果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有自由贸易,那么你会听到美国的工作机会被墨西哥吸走的巨大声浪。”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1994年通过,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历史上工作机会增长率最高的七个年头,吸走工作的声浪从未出现。

经济理论也认为国际贸易与国家的整体就业水平无关。周期性失业与经济繁荣和衰退有关,自然失业则与劳动力市场因素有关,这两种失业都与贸易无关。想象一个极端案例:封杀其他国家的所有进口,就能解决失业问题吗?当然不能。最重要的是,其他国家会报复,我们会失去出口的相关工作机会。如果其他国家不能在美国卖东西,那它们就不会想要美元,也不会买美国的出口产品。如果没有贸易,整体失业率可能会和过去差不多。

保护主义作为一个维持高工资的手段,效果如何?保护主义是对产业的补贴,无疑有助于该产业的工资增加。然而,这并不表示整个社会的工资都会变高。被保护产业的工资变高,是以提高商品价格为代价的,所以其他人都付出了代价。工资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如果自由贸易提升了生产力,平均工资就会逐渐增加。

进口确实会使两国的产业失调,导致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产业失去订单,并且导致出口产业增加产量。但重要的是,要把国际贸易的影响放在美国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实际上,正是这种破坏机制使贸易为社会带来了经济利益。在美国或较庞大的经济体中,工作机会随时都在增减,因为有些企业失败后收缩,而有些企业成功后扩大。大部分订单转移的原因不在于某些产品销售的扩大或缩减,而在于国内竞争、公司的管理阶层与工人的素质,以及和国际贸易无关的其他因素。

保护主义可以减少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分配不均吗?20世纪70年代与21世纪最初10年中期,美国的收入不均现象加剧,对于其中有多少是因贸易而起,曾有一番争论。得出的共识是全球化的确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收入不均,但它不是收入不均的最大影响因素。信息与通信技术提高了高技能劳工的生产力,这似乎是更重要的因素。此外,还有之前讨论的其他因素(第16章)。全球化只是一个较小的因素,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国际贸易多是和高工资国家进行,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大约2/3的工作根本不会与进口有竞争。美国律师不会与日本律师有多大竞争,在纽约卖房子的房地产经纪人不会与伦敦的经纪人有竞争。如果要修车,你不会把车从佛罗里达州送到巴西去修。很多工作不会与进口有竞争,而且无法由国外生产者提供。因此,虽然贸易对收入分配不均有些影响,但它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因。此外,解决收入不均的问题,有比限制贸易更好的解决方案(第16章已有所讨论)。

贸易拉大穷国与富国差距?

有人认为,贸易会拉大全球富国与穷国的收入差距。过去一个世纪,全球较富裕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富有,而较贫穷的国家并没有多大进步,两者的人均GDP呈现背离的现象。然而,富国之所以拥有财富,并不是因为它们让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印度部分地区或中国西部地区变得贫穷。这些地区不是因贸易而贫穷,它们的贸易并不多,真要追根究底,它们的贫穷是因为缺乏贸易。全球收入差距扩大,不是因为全球化伤害了贫穷国家,而是因为它们没有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热门成功故事,例如日本、韩国、中国,以及现在的印度,基本上都是以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保护主义还有什么其他争议?人们有时会认为新产业,也就是“幼稚产业”(infant industry)需要保护,以使它们不受国外竞争的影响,直到它们建立起足以在全球市场竞争的规模与专业能力。这个论点言之有理,但在实务上,这些幼稚产业通常不会变大变强,反而国家会因为支持它们而蒙受损失。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个经典案例,当时巴西决定保护其新兴的计算机产业,使其免于进口竞争,结果到了80年代后期,巴西的计算机产业落后于他国大约十年,这对计算机产业来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不单是计算机产业的问题,想一想巴西会用到计算机的其他产业——金融、工业、通信,它们都在使用落后十年的计算机跟全球竞争。过时且没有竞争力的计算机产业已经够糟了,巴西在保护该产业的同时,还阻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韩国是保护幼稚产业且运作结果相当好的例子,政府补贴某些产业,例如重型建筑设备制造业,如果该产业在预设时间内,其产品的国际销量没有达到某个水平,那么所有的补贴就会被取消。因此,短期保护伴随着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的期限。然而,韩国与东亚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并非幼稚产业政策,而是实物资本、教育培训与新技术投资的高报酬率。这些国家虽然保护一些幼稚产业,但仍大力扶持农业等传统产业。

关于保护主义的另一个争议是,国外生产者可能有不公平的优势,因为他国的环保标准比美国低,因此生产成本较低。这个论点很缺乏说服力,环保成本只占总成本的一小部分,在美国,大多数产业的环保成本也许只占总成本的2%。此外,当国家变得更富裕(这是国际贸易的部分结果)时,其环境往往会变得更干净,毕竟它们有更多的资源可用在环保问题上。事实上,跨国企业会在其他国家带头减少污染,因为它们会把在欧洲或美国开发的污染防治技术带到低收入国家。减少国际贸易会使环境变好,是个错误的想法。

对于国际贸易的另一个顾虑是掠夺式定价的问题,或称“倾销”(dumping),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将竞争者赶走,取得垄断地位后,再提高价格。美国市场上有很多国际竞争者都遭受过这种指控,尤其是在钢铁业。这方面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汽车、钢铁及电视机制造业,国外竞争者在这些领域使美国厂商面临很大困境,甚至使其被迫退出市场。然而,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案例来说明国外厂商能因此赚取垄断利润,毕竟国外生产者仍必须彼此竞争。例如,日本汽车在美国汽车市场卖得很好,但本田与丰田仍竞争激烈,同时也与其他汽车厂商竞争。就定义而言,倾销不只是伤害国内生产者而已,若没有出现垄断者索取高价的情况,倾销就不成立。

在争论保护主义时,有时人们会说某些产品(例如石油)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所以不应该依赖国外供应。我的逻辑和他们不同:正因为石油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所以更应尽可能地进口,把石油储备起来,不要耗尽国内的资源。这样不是更有道理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未雨绸缪,保护自己的重要资源吗?如果这个极其重要的产品是一项新技术,尽快学会最好的技术,未来用于国内生产,的确比较合理。此外,人们很容易滥用国家安全的借口来限制进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基于国家安全的理由,美国政府对生产军人制服所需马海毛(mohair)的厂商提供补贴,直到21世纪还在补贴,虽然马海毛已经有几十年没有用来做制服了。

人们对保护主义有很多争议,但只有少数论点是有说服力的,我们总会有比限制进口更好的办法来应对这些争议。

值得回顾的是,全球经济走过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及其间的经济大萧条,经历过国际贸易急剧衰退的日子,在那之后,政府意识到限制贸易对大家都不好,因此在1947年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1995年,GATT转型为世界贸易组织。区域自由贸易协议在全球遍地开花,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及过去的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事实上,有人说区域贸易协议就像一盘意大利面,把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各种贸易协议搅在一起。一般而言,这种模式的贸易协议已经成功了。基本关税从20世纪50年代的40%下降到现今的4%,使得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得容易多了。这些国际贸易协议的使命,也扩大到服务业贸易、环境及劳动力领域。

各国签署国际贸易协议以支持自由贸易的理由,与人们加入健康俱乐部并报名上运动课程的理由几乎相同。这些国家知道它们将不断受到保护主义诱惑,总会有某些产业遭遇国外竞争,因而对这些贸易协议不友善。这些产业将组织起来,游说政治人物以寻求保护。在美国的政治体系中,有组织、对利害关系影响大的特殊利益团体(例如寻求保护的某个产业)胜过没有组织、人数较多的团体(例如消费者),前者会把成本分摊到后者身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而各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就像是把手都牵起来,反倒让保护主义无计可施。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必仍将持续,驱动因素有三个:通信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全球的经济联结更容易;国际协议降低了贸易的法律障碍;中国、印度、巴西等出口导向经济体的崛起。每个重大的经济变化都会带来挑战与破坏,全球化也不例外,但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