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全文在线阅读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26.7 名词的框架

关灯直达底部

在发展的不同时间点,大部分儿童似乎都会突然理解新的句子类型。因此,一旦学会处理单一的形容词,某些儿童很快就能学会处理更长的句子,比如这种:

狗叫。大狗叫。大长毛狗叫。黑色大长毛狗叫。

如果理解这个句子是通过词语串式的句子框架完成,那它就需要给每个形容词数量不同的句子都准备一个单独的框架。另一种方案不需要任何框架,只需要语言智能组在每个形容词出现时把它们转化成某种相应的忆体即可。不过还有一种方案可以处理这类句子(至今仍受某些语法理论家的欢迎),它让每个连续的形容词在每个框架中唤醒一个新的次级框架。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人们如何使用形容词,会发现这些词语串一点儿都不简单。对比一下这两个短语:

木三个很沉的棕色大第一批盒子……

第一批三个很沉的棕色大木盒子……

我们的语言智能体很少知道怎么处理第一个词语串,因为它不符合我们通常用来描述事物的模式。这表明,我们会用框架式的结构来描述名词和动词,也就是描述事物和行动。要填充这些框架中的终端,我们就要预期它们的组件会或多或少按照确定的顺序出现。我们发现在英语中,一组形容词除非大概是按照下面的方式排列,否则我们很难理解。

(译文:第一批三个大圆白帽盒之一……)

只要说一种语言的一群人能够对这类形式达成一致,那么表达就会容易一些。于是每个人都能一劳永逸地学会把最常被问及的问题答案放在哪里,以及到哪里去找。在英语中,人们会说“green box”(绿色的盒子),而在法语中人们说“box green”。用哪种顺序并不重要,只要所有人都同意按一样的方式说就可以。但“最常被问及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建立到语言形式中的那些问题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兜圈子,因为我们觉得哪些问题很自然会被问到,很有可能受我们成长于其中的语言文化影响。不过,许多不同的语言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中仍然有一些有用的线索。

实际上,许多科学家都问过为什么这么多人类语言使用的都是相似的结构,比如名词、形容词、动词、从句和句子。这种现象所反映出的内容很有可能已经通过遗传建立到了我们的语言智能组中。但在我看来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这些几乎通用的语言形式很少依赖语言,它们反映的是在其他智能组中描述是如何形成的。最常见的短语形式可能并不是来自语言智能组的结构,而是来自表述客体、行动、差异和目的的其他智能组所使用的机器,这一点我们已经在22.7看到过,还有一些短语形式来自其他智能组对记忆的操控方式。简而言之,我们思考的方式一定会对我们如何说话产生深远而普遍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是通过影响我们想说的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