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全文在线阅读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26.1 理解语言

关灯直达底部

当儿童读到一段以下面的话开头的故事时会发生什么?

有一次玛丽受邀参加杰克的聚会。

她想知道他会不会想要一只风筝。

如果你问这个风筝是干什么用的,许多人会回答那一定是给杰克的一件生日礼物。礼物的理念根本没有被提到,但每个正常人都可以很快做出这种推理,这多么令人惊奇啊!机器也能做这么厉害的事吗?我们来想想其他一些几乎所有人都会做的假设和结论:

那个“聚会”是一个生日聚会。

杰克和玛丽是小孩子。

“她”是玛丽。

“他”是杰克。

她在考虑给杰克一只风筝。

她想知道他是否喜欢风筝。

我们把这些理解称为“常识”。这些理解很快就会形成,常常在一句话说完之前就已经在思维中准备好了!但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了认识到那只风筝是一件礼物,人们必须利用这样的知识,比如聚会和礼物相关,礼物对孩子来说通常是指玩具,以及作为礼物,风筝是一种合适的玩具。在故事本身当中,这些事情都没有被提到。但通过某种方式,“玛丽受邀参加杰克的聚会”唤醒了读者思维中的一个“聚会邀请”框架,这个框架的终端所联结的一定是各方面的记忆。谁是主人?谁会参加?我应该带什么礼物?应该穿什么衣服?所有这些方面都是由一个框架依次表述的,这个框架的终端已经联结了针对这类特别问题最常见的解决方案,这是一种默认安排。

这种知识来自以往的经验。我所成长的文化环境中,受邀参加聚会就有义务着装得体,并且要带礼物。与此相应,当我读到或听到玛丽受邀参加聚会时,会认为玛丽和我在同样情境下的主观反应和所关注的事是一样的。因此,尽管故事根本没有提到衣服或礼物,但这些相关的事物似乎只是常识而已。然而尽管它很平常,却并不简单。接下来的几部分我们将推测一下理解故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