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全文在线阅读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16.9 婴儿情感

关灯直达底部

一个弃儿突然醒来,

用惶恐的目光打量周围的一切,

但是发现再也找不到

那对充满深情的眼睛。

——乔治·艾略特

把婴儿的思维描绘成由几乎完全分离的智能组组成,可能会令一些读者感到害怕。但如果没有关于人性如何开始的理论,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它是如何发展的。完全分离的证据之一就是婴儿会突然从满足的微笑转变成因饥饿而愤怒的尖叫。与成年人所展示出的复杂混合表情相反,年幼的儿童似乎常常处于一种或另一种界限清晰的活动状态之中,比如满足、饥饿、困倦、玩耍、喜爱,等等。年长一些的儿童情绪突变的情况会少一些,而且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有时同时会出现不止一种情绪。因此我们的思维可能开始时就是一些相对简单、独立的需求机器。但很快,每个机器都和其他正在发展的机器牵绊在了一起。

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婴儿时期明显的单一思维模式呢?对于这些态度上的明显转变,有一种解释就是一个智能体获得了控制权,强行抑制了剩下的其他智能体。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许多程序都在同时运行,但一次只有一种程序可以表达出来。让所有原型专家同时处于工作状态会比较高效,这样,每个专家在紧急情况下都能更有准备地承担起控制责任。

这种机制让婴儿隐藏起其他混合的情绪,一次只表达其中一种。这样做有什么优势吗?也许这种人工的锐化对孩子有好处,它能让家长更容易对最紧急的问题做出响应。想知道婴儿想要什么已经很困难了,如果他们再用带有混合情感的复杂表情面对我们,要理解他们的需求就更难了!婴儿的生活,以及受其影响的我们的生活,都取决于他们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了达到这种清晰程度,它们的智能组必须配备强大的交互排斥设备,用来把小差异放大到可以让人知道哪种需求最优先的程度。这会形成简单的“摘要”,它表现为外表、声音、情绪的巨大变化,让别人可以轻易解读。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成年人只会皱一下眉头的情况下,婴儿会倾向于大哭。

这些信号已经很清晰了,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促使我们对其做出响应呢?为了帮助子孙后代成长,许多动物进化出两个匹配的方案:沟通是一种双向通道。在一边,婴儿以哭声为工具唤醒远处不在视线内或者可能睡着了的家长。再加上这些信号被锐化,交互排斥机制也增大了它的强度。而在另一边,成年人会觉得这些信号无法抵挡:我们的头脑中一定有特殊的系统,给了这些信息最高优先权。这些看护婴儿的智能体是和什么联结在一起的?我猜是和同一类原型专家中残留的部分联系在一起的,一旦被唤醒,会让我们感觉像最初在婴儿时期的哭喊一样。这让成年人对婴儿的哭喊做出响应,因为他们觉得婴儿需求的紧迫程度和自己小时候这样大哭时的紧迫程度一样。于是看护者会对婴儿的需求产生迫切的共情,从而对其做出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