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物常识 » 中国文物常识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文物常识》谈刺绣[20]

关灯直达底部

刺绣出于绘画的加工,使用到纺织物方面,和多数人民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它虽起源于纺织物提花技术发明以前,却在纺织物高度发展后,还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为多数人所爱好。就中国现存有花纹纺织物残余材料分析,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丝绸提花技术已有相当成熟。刺绣应用到服饰及仪仗中旗帜和其他方面,时间显然还应当早些。

根据中国古文献《尚书·益稷》中记载说来,刺绣和氏族社会结合在政治上的应用,是属于半传说中的著名帝王大舜,嘱咐治洪水的大禹,为在衣服上绘绣十二种图案起始的。十二种图案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通称“十二章”(前六种图案是手绘的,用于上衣;后六种图案是刺绣的,用于下裳。当时衣裳的图案花纹,手绘与刺绣并存)。这种用在古帝王衣服上装饰图案,花纹色彩真实情况虽难于考究,惟公元前十二三世纪以来,青铜器和玉、石、牙、骨等雕刻图案,多还保存下来,许多花纹图案都做得十分精美,彼此之间的关系又极显明。刺绣虽因所用材料性质不尽相同,图案花纹和这些古代工艺品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从当时工艺图案中去探讨古代刺绣十二种装饰图案,总还有些线索可寻。《尚书》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就被当成古代重要历史文献而流传,因此“十二章”旧说,二千年来深入一般学人心中。但究竟是什么样子?却少具体说明。汉代部分锦绣图案,就由于反映这个传统而形成。但是极显明,历史既在不断发展中,新的创作和古代花纹是有距离的。公元前一世纪的时期,有个宫廷官吏史游,贯串前人旧作,用三七言韵语写了个通俗读物《急就章》,曾提起些丝绸锦绣花纹。虽只二千年前事情,经后来学者研究注释,由于孤立地引书、注书,不结合实物分析,还是不容易明白。直到近半世纪,在西北地区发现许多汉代锦绣后,这部门知识,才比较具体。用它和同时期工艺纹样相互比较,又才深一层明白它的成因,大约可分作三部分:一属周代以来旧有样式,二受当时儒家传说影响,三受汉代流行神仙思想影响。至于公元三世纪后帝王服饰种种及十二章图案,却近于二世纪以来学者附会旧说而成,《帝王图》前后延续千余年,累代各有增饰。例如唐人作帝王图所见,除肩部图案日中三足乌、月中蟾蜍,系本于汉代传述旧样,其余花纹多去古日远。至宋《三礼图》所见十二章,则和六朝以来又隔一层了。明程君房《程氏墨苑》玄工卷一下《有虞十二章图》则本于宋《三礼图》。

还有个历史文献《禹贡》,曾提起中国古代九州物产,若干地区养蚕和生产起花丝织物,每年纳贡。文献产生时代虽可疑,惟说及丝绸主要生产在山东、河南一带,却和公元前三世纪文献说的“锦出陈留,绣出齐鲁”情形相合。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锦绣比较具体可靠的是公元前四、五、六世纪的《诗经》《左传》《国语》《礼记》《考工记》《墨子》《晏子春秋》……或用诗歌描写当时人衣服装饰应用锦绣的情况,或记载当时诸邦国外交聘问用锦绣作礼物的情形。《礼记·月令》曾叙述及周代蚕织染事和有关法令,得知政府曾设官监督生产。又说“画绣共职”,可知自古以来就重视设计。

战国以来,由于铁工具在若干地区的普遍使用,生产各部门都有了提高,商品贸易的流动,刺激了影响多数人生活的丝绸生产,锦绣在高级商品中,因此占了个特别位置。文学作品中,对于贵族妇女、歌舞使用绣文华美的形容,也日益加多。这时期的实物,虽因年代过久,不易保存本来色泽,却可从其他工艺图案的反映,得到重要启发。特别是这时期流行的青铜镶嵌金银器物的装饰图案,彩色华美的漆器图案,和精美无匹的雕玉图案,都必然和同时的锦绣装饰图案有密切的关系。加之近二十年来,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大量彩绘木俑和漆器,信阳长台关出土大量重要文物,其中还有一部分提花纺织物发现,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相比较,丰富了我们许多知识。比如照《礼记》所说,天子诸侯棺木必加黼绣盖覆,河南辉县出土彩绘朱漆棺,上面图案就是记载中的黼纹形象。另一出土漆鉴花纹,则在公元前二世纪出土锦绣中,还有相似图案发现。燕下都出土花砖的图案,更是标准黼绣纹样。汉儒注黼纹为“两弓相背”,从当时实物比较,才知道原来是两龙纹。

公元前三世纪末,汉统一大帝国建立后,丝织物统由国家设官监督生产,齐国临淄和陕西长安,都各有千百男女工人,参加特种锦绣和精细丝织生产,供应政府需要,工艺上的成就,并且和国家政治经济都发生密切关系。西汉初年就采用儒家建议,重视政治制度排场,帝王贵族及各级官吏,服饰仪仗,起居服用,各有等级,区别显明。例如当时主持司法的御史官,平时就必需穿绣衣,名“绣衣执法御史”。帝王身边又有一种“虎贲”卫士,也必需穿虎豹纹锦裤。宫廷土木建筑生活起居用锦处甚多,在宫中直宿的高级官僚,照例用锦绣作被面。著名将军霍去病死去时,政府给他的殉葬用绣被,就达一百件。宫廷贵族一般歌妓舞女,服饰更加纹彩炫目。据《汉旧仪》称,武帝时于通天台祀太乙岁皇,即用童男女三百人衣绣衣,于高及数十丈的建筑物上歌舞,通宵达旦。逐渐到豪富商人,除身衣锦绣,出入骑马乘车外,还有用锦绣作帐幔、地衣的,致政府不能不用法令来禁止,直到豪富大商人,鬻卖奴婢的也有用锦绣做衣边,脚穿五色丝履的。正不啻为当时谚语“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作一注解。所以政府有法令“禁贾人不得衣锦绣乘骑”。这种种又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即丝绸产量之大,和它在商品市场上所占地位的重要。特别是对于西北居住各游牧族和海外各古国,文化交流锦绣就占有个重要地位。因为好衣着锦绣的风气,不仅仅是长安和其他大都会贵族和商人的风气,同时远住中国西北部的匈奴族和其他部落胡族,也都喜欢衣着锦绣。文学家贾谊在他的作品中就说过,每来长安,族长必衣绣,儿童也衣锦。大历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还说起政府每年必从长安运出锦绣八千匹,作为对于匈奴统治者的礼物,其他赠予还不在此数内。张骞探索西域交通归来时,得知川蜀方面早已有布匹运往印度诸国,此后长安也有大量锦绣和生丝,由西北运往大秦(古罗马)、波斯和印度,开辟了“丝路”。同时大秦、印度所织的缕金绣、胡绫,及各色毛巾,和中国西北部诸族所特产的毛织品,也到了长安(见《魏略》)。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边沿地区的物质交流,原来首先就是这些出自多数劳动人民生产的成就。

近半世纪来,科学考古工作者,在中国西北部发掘古墓和居住遗址中,不断发现公元前一二世纪精美丝织物,有些锦绣出土后还色彩鲜艳如新。死尸还有用锦绣缠裹一身的。至于这种特种丝绣价值,有个经济史料名《范子计然》,曾道及当时山东生产的锦绣价值:

齐细绣文,上等匹值二万,中值一万,下值五千。

至于普通绸绢每匹价不过六七百钱,比较说来,锦绣约高过一般绸价二十五倍。

刺绣纹样作不规则云纹和规矩花纹部分还和公元前三四世纪工艺图案相近。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诺因乌拉古墓中发现之锦绣,和在新疆沙漠中出土之锦绣和在关内怀安发现的刺绣图案风格基本上都相同。又在诺因乌拉古墓中发现之毛织物,上有三个匈奴骑士绣像,骑士所披衣衫花纹图案,也是公元前三、四世纪金银错图案。

公元后二世纪到六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南北分裂政治纷乱的时期,黄淮以北各地区,由于长期战争,生产破坏极大,丝绸的生产已失去汉代的独占性,长江上游的四川蜀锦,因之后来居上,著名全国。又由于提花技术的改进,彩锦种类日益增多,从晋人陆翙著《邺中记》,记载石虎时在邺中织造诸锦名目和衣饰用绣,和新发现汉代锦绣比较,才知道大部分花样还是汉代本有的。从晋人著《东宫旧事》,循复《山陵故事》及其他文献记载,又得知一般提花织物,种类已有增加,刺绣在应用上也得到新发现,显著特征有二类:一即写生花鸟图案,逐渐被采用。其次,即这时期佛教在中国各地流行,由于宗教信仰,产生了许多以佛教故事作题材的大型绣件,精美的还用珍珠绣成,有高及六七公尺的。当时的洛阳和金陵(今南京),都各有数百座大庙宇,也和宫廷一样,使用大量锦绣作为装饰,豪华程度为后世少见。青年男女恋爱,用锦绣互相赠予之事常见于诗人歌咏中。实物遗存虽然不多,反映于云冈、龙门各地重要洞窟石刻装饰部分,却十分丰富。特别重要是在甘肃敦煌壁画中属于藻井、天盖、帷帐及衣饰部分,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约三个世纪)刺绣图案组织壮丽和彩色华美。

公元后七世纪的隋代,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到第二王朝即非常奢侈,音乐歌舞广泛吸收了西域各民族成就,及中印度成就,大朝会日曾集中音乐舞部二万八千人于洛阳,歌舞连月,并悬锦绣于市,炫耀胡商蕃客。又使用人力过百万,建造了贯通南北大运河,乘坐特制大型龙舟由北向南,船上所用帆缆,多用彩色锦绣作成,连樯十里,耀日增辉。隋政权不久即为农民革命所倾覆。

接着唐大帝国的建立,从各方面都反映出这个时代文化特色,是健康饱满,鲜明华丽,充满青春气息。当时不仅代表宫廷皇权的服装仪仗,大量使用色彩壮丽的锦绣,即一般民间,对于刺绣需要也极广泛。当时锦类配色已极华美,各地生产的花绫品种更多。妇女在花素衣裙上加工的,约可分作四类:

一、印染。

二、金银粉绘画。

三、彩绘。

四、刺绣。

普通衣裙刺绣小簇花是常用格式,串枝写生花式也日渐流行,花中还杂有常见到的形态特别轻盈活泼的蜂蝶雀鸟。这种配合使用又多和青年男女爱情喻义有关。政治或宗教上用到的刺绣,有大及十公尺以上的。歌舞上画绣服装更是色彩富丽,排场壮大。有一个宫廷艺术家李可及布置一次“叹百年舞”的舞蹈场面,背景和地面耗费绸绢竟到数千匹。唐代历上一个著名奢侈皇妃杨玉环,个人平时即用绣工八百人,其姐妹共用绣工千人,相习成为风气,反映刺绣在社会上的普遍应用情况。十九世纪末,在中国西北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大量中世纪古文物中,就有一部分这种精美丝织品,包括佛幡和佛像等物。当时帝王为壮观瞻,六军卫士衣甲鲜明,部分多用绣画,男子的衣饰虽然只能照品级着本色花鸟绸缎,但当时男女均习惯骑马,马身装具障泥,必用锦绣做成。中等社会妇女衣裙,刺绣花鸟更是一般风气,在绘画中和诗人作品中都反映得十分具体。

当时服装部分采用受波斯影响甚多的西域式样,衣多作方斜领沿,上绣彩色花鸟,后来明、清领沿装饰,就是从这个习惯发展而成。唐代以来,在社会各阶层间——特别是上层社会,绣花已被当成一种文化娱乐,画家作的《纨扇仕女图》(《倦绣图》),反映的就是这种生活。

十世纪的北宋刺绣,在题材上进一步的新发展,最显著的是把著名画家花鸟反映于各种绣件中,使花鸟更趋于写实。其次是技术上的新发展,介于刺绣和编织物的刻丝,反映当时著名的绘画和墨迹,也在社会上当作纯工艺品,而创造得到社会的重视。宋代皇帝为增加政治上的排场,曾组织二万八千人的一个仪仗队,穿着五色锦绣花衣,扛着各种武器、乐器和五色彩绣的旗帜,在皇帝出行时排队护卫,名叫“绣衣卤簿”。某种品级职务的穿某种颜色锦绣,扛某种锦绣旗帜,记载得极其清楚明白。高级文官和武将,于大朝会日,必须穿上政府每年赐予的锦袍,这些华美袍服是各按官品等级作不同花纹的。妇女衣绣更普遍,流行的绣领、冠帻、抹额,有各种不同花样。讲究的还用真珠络结。宫廷坐具椅子和绣墩以及踏脚的小榻也用真珠络结。金线绣也极流行。当时在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城中以建筑壁画著名的庙宇大相国寺两廊,售卖绣货的聚集成市,最受欢迎的是庵堂中女尼绣的服饰用品。皇后的衣服上的成双雉鸟,照规矩是五彩线绣成的。坐的椅子靠背,是用彩色丝线和小真珠绣成的。平民也喜爱刺绣。逢年过节,做母亲的多把小孩子穿戴绣花衣帽,装扮得极其华美。刺绣技法上精细至极的综绣——发绣,虽传说创于唐代卢媚娘,能于方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其实这种细绣技法如联系其他工艺图案分析,到宋代才有可能产生。北宋末又还流行一种本色绣,现称一色绣,曾见于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宫廷绣虽向纤细精工方面发展,民间绣则布色图案比较健康壮美,这是从同时期陶瓷器铜镜子花纹和其他工艺的花纹反映可以推测的。宋代民间瓷中的“红彩”就是根据刺绣需要发展而成的。这时期由于捻金线技术的进展,织金锦类和金线绣也都盛行,据王栐著《燕翼诒谋录》所记载,当时在妇女衣裙上使用金银加工技术,即已达到十八种。和北宋时占据中国东北部的契丹“辽”政权,就用法令制定金线绣鹅、鸭、水鸟定官职尊卑。占据西北的党项“西夏”政权,统治者不论男女,也多服绣衣。十一世纪后在中国华北建立“金”政权女真族统治者,本于游牧民族习惯爱好,男女仍多喜爱锦绣衣服。当时在北京建都,为装饰一宫殿即用织绣工人二千,经时二年,始告完成。捻金织绣素来为回鹘工人所擅长,十二世纪在继续发展。

到十三世纪蒙古族统治中国政权百年中,因官制中重要朝会,皇族贵戚及大官吏,都必须衣着金色煌煌的“纳石失”金锦帽,和用金锦织绣做衣领边沿等的袍服,因之这部门技术更有显著进展,几乎丝织物中的纱、罗、绸、缎,都有加金的,金代即已如此。蒙古游牧民族长住沙漠中,喜欢穿强烈的色彩,也影响到一般工艺品的色彩风格,锦绣更加显著。花纹图案一般说来远比宋代强烈粗豪。十四世纪的明代初期,还继续受这个风格的影响极其深切,表现于一般刺绣和刻丝,用色华丽而沉着。但从十一世纪北宋末期以来,北方定州、汴梁等处高级手工艺技术工人多逃往长江以南,雕漆、刻丝很显然对于南方工艺都发生了较大的影响。雕漆工人在嘉兴寄居后,元、明以来即出了几个名家高手。张成、杨茂和漆工艺专门著作《髹饰录》作者黄成,都是嘉兴漆工。

刻丝工南宋以来也出了几个名手,朱克柔、沈子蕃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此外还有吴煦等许多人。刻丝得到社会重视后,技术传授日益普遍,因此到明代中期,苏州爱美妇女,有费时经年作一衣裙穿着的。

中国在长江下游地区大量种棉于公元十二三世纪,棉布生产当成商品普遍流行国内,始于十四五世纪。民间染坊在棉布上印花技术的发展,和民间挑花技术在棉布上的应用,大都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时间近,文献记载也比较详尽。更重要还是十五世纪一个著名权臣严嵩,因贪污,全部家产被没收时,曾留下个产业清册,记载下数以万计的贵重字画、金银器和工艺品的名目。工艺品部分拍卖时,还有折价银数。其中锦绣丝织物也达数千种。根据这个重要文献,让我们对于当时锦绣丝绸有了初步认识。用它来结合现有数以万计的明代锦绣残余遗物研究,明代锦绣问题,因之更加明确具体。特别官服衣料应用洒线绣法是过去人从文献难得其解,惟有接触实物才明白的。现存材料最完整而重要的,是山东曲阜孔子家中收藏的部分材料,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藏材料。

明代是个都市市民阶层抬头的时代,苏州刻丝部分改进发展到妇女费时经年来做衣裙,刺绣自然也日益向普遍方向上发展。除一般衣物用丝绣外,还有两种近于新起的风格产生,在社会上得到一时重视,一种是用细如胎发的材料,如白描画法一般绣故事人物。它出现也不是突然的,产生有个历史渊源的。是由唐、宋以来吴道子、李公麟的白描画,发展到十三世纪的元代王振鹏,明代的丁云鹏、尤求,在绘画技法上就自成一格。这种白描画更因木刻版画直接受它的影响,产生过千百种通俗小说和戏剧精美的插图。又由于制墨需要,产生制墨名家程君房、方于鲁等,作品中千百种精美墨范,在中国版刻史上就占有一个特别的地位(多安徽刻工)。在刺绣部分则产生发绣,当纯美术品而创造。其次是当时文人画中正流行一种重韵味的简单水彩画,如董其昌、陈道复等所绘的条幅,苏州绣工常用来作刺绣底稿,一般多在白绫地上面用错针法或铺绒法绣成,在明代刺绣上也自成一种风格。第二种是明末上海顾氏露香园绣,彩绣写生花鸟屏条册页,有些据宋、元花卉草虫册页画卷,有些用明代画家陆包山等花鸟画稿,间或也有用徐青藤水墨花卉作底本的。用针逼真细密,配色华美而又准确,发展了刺绣中精细逼真特长,在作品中充满生意。本属于一种艺术上的提高,后因爱好的多,于是当成一种高级美术商品而流行,彼此模仿,不免真伪难分。这种刺绣比发绣和仿文人画的水墨绣,更加容易为群众接受,因此特别得到发展,并影响到十八、十九世纪和后来一部分苏州绣法。刺绣本属于中国社会妇女日常课艺,除专工制作的高级美术品和部分美术商品,大多数生产,是处于妇女处理家事之外,或生产工作余暇,自作自用。有些地方,照社会风气,亲友结婚,即常邀约亲友邻伴,置办嫁妆,参加工作的,照习惯也不受物质报酬。作品虽有精粗,都不属于商品性质。例如日用品之一,收藏青铜镜子的镜套,就有各式各样具备,多产生于社会各阶层妇女手中,是美术品而非商品。这种圆形绣花镜套,到十八世纪玻璃镜子流行后,就再无使用的。十七世纪遗物还留下很多精美作品,特别重要是从这部分作品可以明白明代刺绣种种不同古代技法。

十七世纪末,中国政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为首的巨大农民革命,虽推翻了腐朽的明代统治政权,居住东北的满族却得到汉族中大地主官僚帮助,统治了全中国。到十八世纪初,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刺绣因配合政治制度和社会习惯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中层以上,官制中大量使用刺绣。宫廷中的仪仗、车轿、马具,凡利用纺织物部分,都需用刺绣。生活起居日用器物,由床榻、座椅、桌围、幔帐,到挂屏、槅扇心,大小官吏身边携带的烟荷包、香囊、扇套、眼镜盒子、名片盒……更无一不利用刺绣。即一般农村妇女,也无不在工作余暇,制作各种刺绣。工作时最重要的当胸围裙,就各有不同风格的彩绣或挑花绣,此外头巾、手帕、衣袖、裤脚,以至于鞋面,无一处不加上种种花绣。由于民间刺绣花样需要广泛,间接且刺激了民间剪纸的生产,成为乡村手工艺一部门。虽参加这部门生产的人数并不多,却自成一个单独行业,为中国农村中巧手艺人所独占,作品丰富了广大农村人民的生活,花样丰富并且充满地方风格,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成就,更加显得丰富多彩。直到现代,还留下万千种颜色华美的图案,通过八十岁白发如银老祖母的记忆,传给十二三岁初学针线的年少女子。

这个历史阶段由于戏剧的发展,除全国各都市保有不同数量的剧团,即乡村也常有流动剧团,来往各处,对于戏衣需要的旗帜、衣甲、帷帐道具,数量也相当大,因之又刺激了戏衣刺绣业的发展。北京和苏州是两个主要生产区,西南的成都和广州,也有这个企业的存在。就总的方面说来,全国刺绣需要量之大,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的。土制印花布的普遍流行,和有花丝绸后起的漳绒大量生产,刺绣在人民生活的需要量,还是无比庞大。除吸收了家庭妇女业余劳动大部分,都市中则为适应这个需要,生产机构还分门别类,例如衣服和佩带绣件,就各自成一种行业,各有专店出售。纯粹作观赏用的美术刺绣,由露香园顾氏绣创始,到十八世纪乾隆时期,有了新的发展。精美的花鸟刺绣,多用当时写生花鸟画家蒋廷锡等画幅作底稿,色彩华美,构图典雅,具有浓厚装饰性。花朵一部分或鸟身某部分,还穿缀小粒真珠和珊瑚珠子,增加装饰效果。宫廷用三蓝绣配色法,也从这时期确定影响到应用刺绣一般色调和风格约两个世纪。大件如宫殿中的三五丈大毛织物龙凤绣毯,小的如洋绉绸汗巾上绣的小朵折枝花,都采用过这个以三蓝为主调的配色法。彩绣中组织规模宏大可称近三世纪代表杰作的,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大幅刻丝加绣《无量寿尊佛像轴》,宽达307公分,长达620公分。设计之精巧,布色之华美壮丽,都达到了近十世纪以来织绣艺术最高水平。这种织绣品的制作,必须使用大量人工物力,费时数年才能完成。又有在二丈大织金锦上,用真珠珊瑚等绣成种种图案,作为庙宇塑像披肩的。这时期帝王日常穿着朝服,取材也极精美,刺绣花纹更加华丽炫目。有用孔雀翎毛捻线织成袍服,上缀大小真珠作云龙花鸟的,可作一时代表。至于美术刻丝绣,则长幅山水卷子的制作,是新发展。到十九世纪晚期,流行通身一枝花妇女长袍料时,也有用刻金银绣法做成的。

二十世纪初,人民革命结束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权,衣服制度一改,因之近三世纪以来的这个庞大刺绣业,自然即衰落下来,全国各地积累下来的万万千千精美丝绣,不是当成废物毁去,也就是当成废物处理,或改作其他用途。最多的是把乾隆以来流行二百年的妇女宽大衣袖部分和裙上装饰集中部分,改成小件方幅,向海外输出。在当时商人眼光看来,即是废物利用一个最有效方法,因此近半世纪中,前卅年,北京手工艺美术品输出品种中,这种改造加工丝绣品,历来都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还为此产生一个规模相当庞大的改制加工行业,专做这一部门的刺绣输出贸易。一般欧洲人对于中国刺绣的印象,是从这部分作品起始的。在这个时期,京、苏刺绣业和成都、广州及其他省市刺绣业,仅戏衣刺绣业还保留一部分生产外,其余当成商品生产的日用刺绣,由于需要不多,不免一落千丈。加之外来机制印花标布的推销,不仅妨碍中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同时还把大都市仅存的刺绣行业,也大部分打垮了。大都市刺绣业虽一蹶不振,惟因外销刺激,南方又还有千万海外华侨需要,因之广东新刺绣,在出口日用美术手工艺品部门中,还占相当大比例。苏州、上海地区生产刺绣日用品,占相当大比重。枕套和观赏品镜屏类,供新家庭采购作礼品的,在国内逐渐回到一定市场。广东汕头、山东烟台的麻布茧绸单色绣和彩色挑花、贴花等餐巾、台布、睡衣等,由于物美价廉,输出生产数字,因之在逐年上升中。湘绣虽属后起,系从十九世纪末国际展出中引起注意,逐年发展,生产被面和花鸟挂屏,在国内曾有大量供销。广绣本来有个较早的传统,十九世纪以来成品习于用百花杂鸟同置一绣件中,布置设计和中国画传统要求不同,然而用针绣细密而色彩华艳,另具一种风格。到本世纪后,这个传统风格已失去,新的外销多种多样,有一种在黑白绸地上用红色线绣小折枝满地花的,多供外销做披肩桌毯,绣法也受外来影响较大,和传统广绣风格少相似处。湘绣较先本从写生花鸟着手,惟底稿多取材于一般流行画幅,受晚清上海画派影响相当大。用色较重,针线较粗,写生中有写意底子,花色本宜于观赏挂屏的,多用于日用品中之枕套、被面上,这些都指的是经常有数以千计的绣工在生产有商品性的刺绣而言。至于以新的技法,创造新的美术刺绣,个人中在这时期特别有成就的,应数十九世纪末江南女子余沈寿作的丝绣人像和其他写生花。绣像法本来传说公元前三世纪即已使用到,在蒙古汉代匈奴族贵族古墓中,曾发现在公元前一二世纪丝毛绣人像数种,就中有作三匈奴骑士形的,针线虽简单,神气却极生动。公元三世纪后的晋南北朝时,多用于佛像。《洛阳伽蓝记》曾叙述过这种用珠绣和织成佛像。八世纪后有作四天王等大绣像的。公元后十世纪以来,又有在大和尚所着扁衫上绣作千佛诸神,作法事的,披上表示宗教庄严的。这种方法且沿袭下来,直到十九世纪不废。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佛教密宗教佛像盛行,布色浓厚,组织绵密,用刺绣法表现,效果有极好的。十四世纪以来流行的八仙和南极寿星凑成的“八仙庆寿”因道教流行,也得社会爱好,把八仙绣像绣于帐子类作祝寿礼物的,已成为社会习惯,流行直到十九世纪,且使用种种不同绣法来表现。绣法中的堆绫贴绢法,七八世纪的唐代即已盛行,是把杂色绫绢剪成所需要的人物鸟兽花枝形象,下填絮锦,钉绣于红白丝绸底子上,形成一种彩色浮雕的效果。这种绣法用于明、清两代的,多和人像发生关系,和麻姑献寿、八仙或和合二仙等民间通俗吉祥主题有关。又十八九世纪以来,妇女衣裙上绣工加多,即夏天纱衣,也有加工极细上绣团花作麻姑献寿、渔樵耕读、西湖十景,或《西厢》《三国》戏剧小说故事、人物生活形象。虽人物大小不到三寸,也绣得眉目如生,针线一丝不苟。惟这种种多从服装装饰效果出发,极少从人物本身写真艺术出发,因此中国传统的写影法,虽流传千年不废,十五六世纪以来,还留下许多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人物画像,却极少是刺绣表现的。直到十九世纪末,时正流行照相放大炭画法,余沈寿才用人像作题材,绣成几幅重要人像,这种绣像送到国际展出时得到成功后,余沈寿之名才为世人知道。但由于摄影艺术的进展极速,先是在放大照相上加色技术不断进展,其次是天然色彩的发明,同时油画作人像法流行,绣人像艺术,因之近半世纪以来并无发展,余氏绣法也少后继者。直到解放后,近五年来,才又有上海王氏五姐妹用剪绒绣法作人像,得到新的成功。就题材说为旧传统,就技术说则为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