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晓松奇谈·人文卷 » 晓松奇谈·人文卷全文在线阅读

《晓松奇谈·人文卷》五 胜利的阴影下 1.最善待战俘的两个国家

关灯直达底部

距今(2015年)70年前的1945年,“二战”胜利了。

胜利固然是好事,所有的国家和人民都欢欣鼓舞,庆祝和平的到来,但很少有人去提及,为了换取这份和平,人类究竟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

“二战”胜利的代价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重的,其中包括7000万人的死亡,除此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甚至造成了几代人内心的伤痕,战争对人们精神和内心的摧残,是无法去估量,更无法去修复的。

然而在战争胜利的伊始,所有人的注意力只聚焦在胜利本身,大家翻开1945年的各种报纸,看看当时的媒体报道,全世界都在阅兵、庆祝胜利、授勋、讴歌英雄、分封军功……

1945年,是全世界各国阅兵仪式最多的一年,人们应该都记得莫斯科最盛大的阅兵式,至今我看到阅兵的影像资料,还觉得非常感动:参加阅兵仪式的人员有各方面军司令、团长、营长、连长、士兵等,一个又一个的方阵,全都是功勋卓著的光荣部队。

作为整个阅兵式的高潮,苏军仪仗队将缴获的德军军旗纷纷抛在列宁墓前,全场沸腾了,每一个人都深受鼓舞。扔敌军军旗,这是俄国的传统,早在1812年的时候,拿破仑入侵俄国,最后失败了,当然了,拿破仑的部队主要是被俄国的寒冷气候打败的,但也可以说是被英勇的俄国军民打败的吧。总之最后,在莫斯科大阅兵的时候,也是由老兵举着拿破仑的军旗,抛在沙皇面前。

在莫斯科,人们用阅兵来庆祝“二战”的胜利,那在敌人的首都柏林呢?也举行了阅兵——柏林大阅兵。

其实,在柏林大阅兵的时候,所谓的“胜利的阴影”就已初现端倪了,这就是冷战的阴影。

柏林大阅兵,盟军的统帅们来了,苏联来了苏军的最大统帅——朱可夫,美国来的是盟军的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英国来了英国大帅——蒙哥马利……不过这个时候,盟军各国之间已经开始有嫌隙了,眼看着阅兵的日子临近了,英国和美国心里开始有想法了:这柏林是苏联打下来的,英国和美国可没去打过柏林,完全是以苏军为主力,所以在这场阅兵里,肯定是苏军最风光,苏军最光荣,苏军的统帅朱可夫毫无疑问要站在最前面。

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心里就不舒服了,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怎么能站到朱可夫身后?干脆,咱俩别亲自去了,各派一个偏将去得了。于是,英国和美国各派了一个偏将站到朱可夫大帅身后,法国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情去的。反正不管怎么说,美英法苏四大占领军,都出席了柏林大阅兵。

事实上,这种嫌隙早在之前德国投降的时候就出现了。“二战”之后,德国签订了两次投降书,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第一次,德国先在西边和盟军签署了一堆投降书,美英苏法四国都有将领参加,苏联出席仪式的是苏军驻盟军最高司令部的联络官。签完之后,消息传回莫斯科,斯大林震怒,因为他看过德国的投降条约文本后给出的指示是不要签字,但由于消息延迟,莫斯科的指示迟迟未到,于是这位中将自作主张在条约上签了字。

所以,在苏联的强行要求下,各国只能重新举行一次受降仪式,德国也只好认命地再投降一回,仪式在柏林举办,这一次是由朱可夫亲自来签字,英美法也都再派人来走形式地再签署一次。

受降之后的各种阅兵仪式也是如此,西方主帅都没有参加柏林大阅兵,他们参加的是伦敦大阅兵。所谓的伦敦大阅兵,当然是最光荣的英国军队走在最前面,然后是美国军队,然后是中国军队。没错,作为盟国的重要一员,中国也参加了伦敦大阅兵,不过当时中国的陆军都在打内战呢,没空去参加阅兵,所以就让在英国接受英赠军舰(重庆号巡洋舰、灵甫号驱逐舰)的受训海军官兵参加。我们的海军官兵们,穿上漂亮的制服,跟在英国和美国的军队方阵之后,甚至排在法国的前面。不过,伦敦大阅兵苏军没有参加,东欧各国也都没有派出方阵。

在“二战”后期,不仅苏联,东欧各国都参加了打击德国的反抗战斗,政变之后的罗马尼亚,也派出了几十万军队参加战斗,保加利亚也有几十万军队参加战斗,但他们都没有收到阅兵邀请。就连当时把流亡政府驻在伦敦的波兰,也没有收到伦敦阅兵的邀请。要知道,波兰的20万自由军一直是跟着英联邦军队一起作战的,但也被西方盟国排斥在外。所以,伦敦大阅兵相当于变成了西方盟军自己的大阅兵。

美国也不遑多让,它举办了纽约大阅兵,包括82空降师等,一支又一支光荣的美军部队,包括全部由日裔美国人组成的442团。当时,哈得孙河上集中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舰队,包括日本签字投降的“密苏里”号等,百万纽约人民观看了壮盛的海陆空军大阅兵。其实那会儿美国还没有空军,而是叫作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但也有上千架飞机。

中国也一样,回到南京自己庆祝,然后又收复台北,等等。

这个时候,一些冷静和清醒的人士,应该就能从媒体和人民欢呼胜利的表象下,看到另一些人准备开始报仇了,这就是我即将要谈的“胜利的阴影下”。其实这个话题是极度庞杂的,所以我简单把它划分了一下,当然不会分得很详细,否则就跟教科书一样了,我们主要还是“漫谈”。

我大致把“胜利的阴影下”的人分成了以下三类人:

第一类人叫作“等待回家的人”。这类人当然不包括战胜国那些准备衣锦还乡的军队,当时有上千万的战胜军队,等待着要复员归国,这些“二战”的老兵,回到家乡将受到热烈的欢迎,今后每年的国庆阅兵也都要走在前头,甚至连续有七个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当上了总统,这些人肯定不属于“胜利的阴影”。我要说的“等待回家的人”,主要是指战争中被俘虏的士兵,也就是战俘,其中包括德国战俘、日本战俘、意大利战俘,以及相当多的荷兰战俘、比利时战俘,还有法国战俘。“二战”最后,法国虽然忝居战胜国行列,但在1940年时,它曾经是签署过投降书的战败国,当时有两百多万法军被德国俘虏,当他们被释放的时候,绝对不可能像苏军和英军一样衣锦还乡,这些人在德国充当劳工,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他们带着羞耻,带着愧疚,带着不安,惴惴地等待着回家,而且就算他们回到家,也无法预料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第二类人叫作“被驱逐出家园的人”。“二战”之后,世界格局重新划分,因为领土的变迁,上千万的人被赶出了家乡,被迫去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在“二战”时期的整个世界,所谓民族和国家的概念还是极其强大的,人们的民族主义观念非常浓烈,战争更是民族之间的较量和对决。战后,波兰有将近一半(40%左右)的土地归了苏联,原本生活在那里的上百万人都被赶了出去。被驱逐出家园的人不仅包括波兰人,还有大量生活在欧洲的德裔,比如捷克苏台德的德裔、罗马尼亚的德裔、保加利亚的德裔、荷兰的德裔、丹麦的德裔,当然也包括已经在库页岛生活了四五十年的大量日本移民,也包括在东北生活了很久的伪满洲国的日裔移民和开拓团,等等,这些人都要被轰走。你也许没法具体去算,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十几年,能不能就把这个地方当作家乡,而且伪满洲国的日本人与其说是被驱逐,倒不如说是回家了,但库页岛上的日裔移民已经在那里生活了四五十年,那是整整一代人的扎根和经营,活生生地就被驱离了。同样,德国也有一大块地方补给了波兰,以及归了苏联,所以生活在那里的将近八百万德国人,也被驱逐出了家园。这些德国人已经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了几百年,他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突然战败了,家园一夜间成了波兰人和苏联人的,他们则要被赶到更加满目疮痍的德国西部,重新寻找生活的土壤。

第三类人是最惨的,叫作“无家可归的人”。“二战”胜利之后无处可去的人相当多,包括大量的犹太人,这些人有的是在集中营里活下来的,有的是在地下室里躲了很多年的,还有参加游击队的,等等。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些犹太人后来去了哪里,事实上他们即便回到了家乡,也是不受欢迎的,甚至遭到了迫害,所以后来的以色列国,就是这些无家可归的犹太人重新建立的国家。虽然《圣经》上写了,以色列是犹太人的土地,但这些犹太人祖祖辈辈都是生活在欧洲的,为了民族最后的生存,他们才被迫去了以色列。还有因为仇恨而不能回家的人,比如克罗地亚人,他们在战争期间,对南斯拉夫人民、南斯拉夫游击队等,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这些人如果回到家,只有死路一条。还有苏联革命期间逃出来的沙俄的军人、军官,哥萨克的骑兵,还有白俄人等,他们在战争期间跟随德军回到苏联,等于跟随着德军去攻打自己的祖国,犯下了大量的罪行,他们留在苏联必死无疑。还有流亡在英国的波兰政府和20万波兰自由军,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决定,波兰已经归了苏联阵营,变成了共产党国家,这个资产阶级的流亡政府完全回不去了,可是他们身上还带着国玺和宪法,他们能去哪儿?该怎么继续维持?那20万波兰的自由军将流散到何处?战后,这种无家可归的故事不胜枚举。

首先是第一类人,也就是怀着羞耻和不安的心,准备回家的人,主要就是指各国的战俘。

我看过各种各样关于“二战”后的文献和资料,各战胜国对待战俘的态度截然不同,而被俘后所受到的待遇,将直接影响战俘们回家时的心情。我按照自己的印象,给各大战胜国列了个排行榜,考察因素包括哪个国家对待战俘最好,哪个国家对待战俘最不人道,等等。

其中,对待战俘的态度最好的,中国绝对算得上一个。我不知道是因为中国是礼仪之邦,还是身上缺少利器,或者是就喜欢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总之,中国对日军战俘的待遇之好,称得上是各国之首。

“一战”实在是太残酷了,战后的创伤也十分巨大,所以“一战”后各国签订了《日内瓦公约》,其中包括两项协定,一是对战争中负伤人员的待遇,包括你应该怎么救助敌方的负伤人员等;另一个就是对待战俘的态度,内容包括了战俘居住的面积、居住的条件、伙食标准等,要基本等同于本国军队。

中国也签订了《日内瓦公约》,但中国战后给予战俘的待遇,绝对大大超出了协议的要求。当然这也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当时中国军队本身的待遇,是全世界参战国里最差的,除了极其少数驻印度的远征军队穿着美国制服,吃着美国罐头,开着美国坦克,从印度打到缅甸,差不多跟美军的待遇一样,绝大多数中国士兵的特色就是“穿草鞋、吃小米”。

所以当中国驻印度远征军和中国境内向外打的军队在云南会师的时候,两边军队彼此一拥抱,大家心里都不太舒服。因为远征军全都穿着质地优良的美国大皮靴,穿着美国卡其布的夹克,头上还戴着美国钢盔,耳朵上还夹着美国烟,恨不得不打仗的时候还能有美国的小说和黄色照片作为娱乐,按照美军的标准配备,士兵是有黄色照片的。

最可悲的是,中国境内负责往外打的,是卫立煌指挥的远征军,已经是国军最精锐的部队了,也大量地使用了美国武器,但士兵们脚上穿的基本还是草编的鞋,衣衫褴褛,在美军的配备前,完全是相形见绌。

因为中国的军队本身的待遇就已经是极其差了,所以我们对待日本战俘的待遇,实际上是超过了中国军队本身的待遇的,中国军队还分为八路军和国军,其中八路军对日本战俘的待遇还要更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吃的比八路军好,穿的比八路军好,不仅如此,八路军还给日本战俘上马列主义课,给他们组成日本反战小组,真的感动了很多日本战俘,他们组成了日本反战同盟,在前线冲着日本广播,去策反,类似的事非常多。

这里要插一点题外话,所谓的战俘,主要还是应该指在战争期间抓获的俘虏,但到1945年8月15日的时候,日本整个国家就投降了,当时中国大陆的全体日本军队都投降了,这时候的就不能称为“战争期间的俘虏”了,但不管是不是战俘,不管是国军还是八路军,中国对待日本俘虏的态度都是非常好的。

当然了,我们俘虏的日军人数本身并不多,八年抗日战争中,总共俘虏了大概7000日军。另外,我们在战场上抓获到日军,很多时候都是直接打死,这完全是出于内心的民族仇恨,不仅中国人对日本有这种刻骨的民族仇恨,其实很多国家和军队都有类似的问题。在战场上,敌人打不过我们了,举手投降了,可你曾经对我的祖国和人民,甚至我的亲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我就不甘心让你投降了,因为你投降了我还得供你吃喝,我干脆直接把你打死得了,一了百了。这种情况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在少数,但具体有多少,实在是很难统计。比如说,敌人刚举起手的那一刻我就把他打死了,其实完全可以算是在战场上消灭了敌人,因为谁也不能确认他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啊。

总而言之,除了战场上被消灭的俘虏以外,只要是活着被俘虏的日军,到了中国的战俘营,都享受到了极好的待遇。八路军对日本战俘的态度排得上是全球之冠,国军虽然比八路军待遇差了点,但也是非常善待的了,毕竟要展示我天朝上国、泱泱大国以德报怨的高尚节操。

日本举国投降之后,所有被关的战俘都需要遣送回国,整个的遣送过程,中国也是做得非常好的。从距离上看,中国遣送日本战俘回国,路程要比德国战俘被遣送回国远太多了,大家不妨看看世界地图,去掉苏联之后,整个西欧加起来都没中国大,而且欧洲内陆的铁路和公路都极其发达。而当时,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交通可谓极端落后。在日本全面投降之后,西边的投降日军已经深入湘西的芷江和陕西潼关一带,南边的投降日军也到了广东,除了东北的伪满洲国之外,整个关内,幅员辽阔的国土上,中国军队接收了213多万的投降日军和俘虏,其中也包括所谓的日本侨民、文职人员和开拓团,等等。除此之外,关外还有一百六十来万。

当时,中国几乎调动了全国80%的运输力量,就为了把这些日本战俘安全地、快速地、好好地遣送回日本,并且在遣返的过程中,为了喂饱这些日本战俘,国民政府足足花了100多亿元的法币(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当然,那时候已经开始通货膨胀了,一大包粮食就卖到8000元法币了,如果放到战前,100多亿元法币可是不得了了,即便是战后,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整个遣返过程,都没有发生中国军队杀害日本战俘的事件,这是可以肯定的。这几百万的日本战俘,能坐火车就坐火车,能坐汽车就坐汽车,实在不行才采取步行,总之,中国竭尽全力地以人道的方式对待他们。

我看过许多日本战俘写的回忆录,其中有一个日本战俘,他记录了自己从济南步行到青岛的路上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我很受感动。身为战俘,他们都已经缴械了,身上没有任何武器,所有的行李装在大车上,但是分发的口粮得自己背在身上。就这样,所有的战俘排成队伍,背着自己的粮食,拉着行李车走在路上,两边还有国军护送,但是国军的护送队伍人数不多,也就能保护战俘们白天的安全。

大家不妨想一想,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暴行——“三光”政策、清乡运动,各种惨无人道的清剿,被蹂躏得最惨的就是河北、河南和山东这几个地方。南京大屠杀以后,南京归了汪伪政府,情况稍微改善了一些,但山东、河北等地,因为有大量的八路军,还爆发过百团大战等抗日战役,所以每一次日本的清乡、清剿和“三光”行动,都认准了那里,当地人民对日本人有着滔天的仇恨。

所以一到了晚上宿营的时候,日本战俘的噩梦就开始了。当地老百姓一拨接着一拨,组团来偷袭战俘宿营地,没别的原因,就是仇恨,就是要报仇,老百姓的做法也很简单,就是打砸抢。逮到日本战俘就打,用手打,用农具打,用石头打,把战俘们放在大车上的行李全部抢光,随身背的口粮也统统抢光。国军的护送队伍完全不管,他们就在旁边看着,就差喊两句加油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日本人应该接受的惩罚,甚至他们自己也恨不得上来抢点东西。

日军投降后,向全部军队下达了严格的命令,绝对不能跟中国人再发生任何冲突,再加上战败了,民族的士气和气焰也都没了,反抗精神也没了,所以,面对愤怒的中国老百姓,日本战俘完全不反抗,他们就老老实实地坐在那儿被打,东西被抢走了也不敢站起来。

夜里被打了一顿,吃穿用的也全都被抢走了,隔天还得继续赶路,但这些日本战俘想不到的是,就在第二天早晨,当地的八路军就把乡民们抢走的行李和粮食都送回来了,完好无损地还到日本战俘手里。由此可见,八路军的军纪确实比国军要严明太多了。

还有一个日军战俘在回忆录中写到,他在遣返的路上生病了,国军竟然派医生来给他看病,看完病,医生临走前跟他说,我们都是黄种人,我们要消除仇恨,为黄种人的团结而奋斗。当然了,我严重怀疑这一段回忆的真实性,其实不论是战俘还是普通人,每个人在写回忆录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将事实描述得更倾向于自身和自身所在的民族的利益。

日本战俘写的回忆录里,难免有许多夸张和有倾向性的成分,但总体看下来,有一件事至少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他们成为战俘的日子里,最善待他们的国家就是中国。

除了中国以外,美国对日军战俘也还算不错,当然美国俘虏的日军也不多。事实上,日本军人的被俘率是很低的。战时,美军消灭了几十万日军,大概只抓了七万俘虏,被俘率也就百分之几吧,因为日本士兵都有武士道精神,坚决不投降,一上战场就来自杀式的玉碎冲锋。关于日本士兵的故事太多了,比如在硫黄岛打到整支日军只剩最后一个人,从阿留申的阿图岛开始,日军为了每一个岛都玉碎,美军完全被日本人的玉碎冲锋吓傻了。所以美军没有俘虏多少日本战俘,因为日本士兵都战死了,是最后打到菲律宾和冲绳的时候,才俘虏了一点。

一开始,美军把日军俘虏都运到美国本土去了,和德军战俘一起关在得州和新墨西哥州的战俘营,集中给他们进行民主教育洗脑。总体来说,美国给战俘提供的待遇还是很好的,但美国在占领日本期间,以占领军的身份对日本军民犯下了许多罪行,这两者综合起来看,美国对待战俘的排名就要下降了。

从整体上来看,对待战俘最好的国家,中国要是排名第一的话,我认为排名第二的应该是英国。英国对待德军的战俘是很好的,而第一个原因是德国对英军的战俘也比较好。

大家都知道,德国人的种族歧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在德国人眼里,日耳曼人是最棒的,德军到了西欧,对待荷兰战俘是最好的,因为德军认为荷兰人也是日尔曼人,跟自己是一个种族。至于丹麦,德国人恨不得觉得丹麦人就是德国人,因为德国和丹麦之间有着复杂的历史关系,丹麦南部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就是德国领土,所以丹麦的战俘根本就不能称为俘虏,几乎就是德国人,你就直接参加德军好了。

德国对法国战俘的态度就差一点,因为法国人个头比较矮,头发颜色也比德国人深一点,但总体来说也差不了太多。从种族角度来讲,日尔曼人其实是看不起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但德国人对英国人还算不错。大家应该都看过很多故事发生在战俘营里的电影,比如著名的《胜利大逃亡》,战俘营里还组织战俘们踢足球,德国队对英国队,法国队对联队。

总而言之,在西欧,德国对待战俘的态度,还是很遵守《日内瓦公约》的,但在东边就太凶残了,日耳曼人看不起斯拉夫人。所谓的“斯拉夫”,英语是“Slav”,其实就是“奴隶”的词根。在日耳曼人眼中,斯拉夫人就等同于奴隶,根本就不能当成人。

回到对待战俘第二好的英国,出于对德国的投桃报李,英国对待德国战俘也很不错,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原因:

第一是英国和德国之间的民族仇恨不是很大。当然了,在战争中,英国本土被摧残得挺严重,在英吉利海峡战役的几个月时间里,伦敦被炸平了一大块,考文垂被夷为平地,谢菲尔德被炸得面目全非,当时丘吉尔还发表了著名的演讲,说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这么少的军队,保卫了这么多的人民……”,指的就是英国空军英勇地跟德国战斗的事迹。讲述这段历史的电影也非常多。说到底,德国也就是空中远距离轰炸了一下,并没有直接蹂躏英国人民。到了1944年,各国都登陆以后,德国也就是发射了一堆导弹,那个年代的导弹精度没有今天这么高,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只能称之为火箭,有巡航V1,还有弹道V2,又轰炸了英国的部分土地。就这么两次交战,德国没有在英国登陆过,主要是它也没能力在英国登陆,英国海军比德国海军强大太多了,至少强大六到八倍。正因为德国没有到英国本土上施暴过,所以英国人对德国的报复心理没有那么大。

第二个原因更重要,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日不落帝国,英国人自古以来就以绅士自居。虽然现在大家都觉得“绅士”是很虚伪的一个词了,但英国人不这么觉得,他们老把自己当成全世界的道德楷模,即便是对待战俘,也要表现自己的贵族和绅士气度。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英军都有绅士风度,别忘了英军里面还有相当大数量的犹太旅,包括美国也是一样,这两个国家几乎可以称为犹太人在海外的大本营,生活在英国和美国的犹太人甚至比以色列的犹太人还要多。英国的犹太人还出了罗斯柴尔德家族,这可是掌握着英国经济命脉的大家族。英国军队里也有很多犹太人,甚至都组成了犹太旅,这些犹太人也没有什么绅士风度,他们到了法国和德国境内,看到了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看到了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看到被关押在里面的犹太人生活环境之恶劣,被折磨得何其悲惨,那种犹太人同仇敌忾的火焰一下子就烧起来了。

英军中的犹太人和犹太旅,其实是杀害了很多德国战俘的。不过大英帝国还是很注重面子的,英军的军纪也是非常严明的,所以他们不允许犹太人明目张胆地报仇,但你可以晚上偷偷地做,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没看见。所以,犹太旅就制定出名单,把曾经迫害过犹太人的德国纳粹的名字都写上去,一到了晚上,犹太旅就派出好多暗杀小分队,其实那根本都算不上是暗杀了,他们通常就是直接敲门,德国战俘一开门就被一梭子子弹打死。后来英国一看,犹太旅做得好像有点过分了,天天都有好多德国战俘被杀,再杀下去就不好收场了,最后英国就把犹太旅调出了德国,派到意大利去了。

尽管犹太旅做了一些零星的杀害战俘的事,但总的看来,英国对待战俘还是称得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