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晓松奇谈·人文卷 » 晓松奇谈·人文卷全文在线阅读

《晓松奇谈·人文卷》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1.从默默无闻到一战成名

关灯直达底部

我曾经在“妄人列传”系列里,讲了很多妄人的故事,现在我想新开一个系列,叫作“奇葩列传”,专门讲一讲历史上的一些奇葩人物的故事。

“妄人”和“奇葩”这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妄人都是大人物,比如切·格瓦拉、康有为、蒙巴顿等,这些大人物曾经在历史的舞台上比画了一番,只不过没比画好,最终虚妄了,所以就成了妄人。为什么妄人这个系列没能进行下去呢?因为每当讲起大人物的时候,总是难免牵扯到一些不该提的事情,有些敏感。而奇葩是比妄人要小很多型号的人,其实奇葩本身并不具备多大的能量,他们只是像跳梁的小丑一般,糊里糊涂地跳上了历史的舞台,在上边比画了两下,所以我们管他们叫奇葩。

我打算放在第一个来讲的奇葩是张勋,因为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奇葩的人。

不论是在中国大陆的历史课本里,还是在台湾省的历史课本中,不管历史书本身有多薄,肯定会有半页纸是和张勋有关的,所以张勋确确实实是跳上了历史的舞台,但由于他的型号实在是不够大,所以他比画了两下就销声匿迹了。不过张勋这个人真的很有意思,他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跳上了历史舞台,结果一幕戏还没演完呢,就被人给轰下去了,然而他还是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一些历史的进程,而且张勋还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我说奇葩都是轻量级的小人物,但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小人物,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都能引起天气的剧变,有时候一个小人物跳出来蹦跶两下,结果被各种大人物别有用心地利用一番,进而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也会是影响相当巨大的。

一提到张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有关张勋复辟的历史,是历史课本中必提的。张勋复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华民国的历史,或者更进一步说,是改变了中华民国前半期的历史。因为中华民国实际上是分成了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国旗都长得不一样,国歌也不一样,前半段是挂着五色旗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北洋时代,后半段是挂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国民政府时代。所以整个北洋时代的历史,其实以张勋蹦上来表演作为契机,分成前后两段,之前的这一段,叫作“大家努力地办共和,大家努力地争中国的未来,大家努力地摸着石头过河,大家努力地争法理”。在这一段里,大家还没有真正地兵戎相见,没有在北京放枪放炮,也没有打内战。小的摩擦还是有一点的,比如南方的蔡锷,还有后来的护国运动,这些事情虽然在历史课本里占据一页的篇幅,但以中国当时大的历史进程角度来看,其实都是很小的事情。真正让大家开始兵戎相见,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等等,把中国拖向混乱,将全国人民、全中国的知识分子、仁人志士,包括军阀在内的所有人共同努力了六年的成果全部付诸东流的原因,其实就是张勋。或者说,张勋他就是一个药引子、导火索,因为他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是大家利用了他,让他跳上历史的舞台蹦跶了两下,结果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俗话说,三岁看老,当我们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时,总是习惯于从他的小时候讲起。当我们讲司马迁和司马光这样大师级的人物时,当然要谈他们的伟大作品,但也会经常讲一讲他们小时候发生的事。那么,既然现在要讲奇葩张勋的故事,自然也要从他小时候的经历讲起。

张勋这个人的经历,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清末民初的军阀的经历,这些人中很少有达官贵人的子弟,或是三公六卿的后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卿都是满族人,到了民国时代,满族人就成了遗老遗少,既没有什么权力,也没有什么力量了。晚清和民国时代的汉人军阀,都不是什么达官贵人出身,首先,汉人能混成达官贵人的概率就比较低;其次,能混上达官贵人的人,其后代也没必要去当兵。中国自古就是重文轻武、重文轻商的,李鸿章和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的后代,很少有去前线打仗的。于是,第一代北洋军阀,从袁世凯到后来的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绝大多数都是草莽出身,张勋也不例外。张勋小时候家境特别贫苦,8岁的时候就死了娘,12岁又死了爹。总之他从小就命硬,先克妈又克爹,甚至在他亲妈死后,他爹还给他找过一个后妈,结果张勋把他的后妈都克死了。

张勋从小就特别顽劣,他的后妈教训了他,他就跑到伯母家去告状。因为他的爸爸已经死了,是他的后妈在抚养他。张家的宗族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张勋这一告状,大家把他的后妈叫到祠堂里痛斥了一顿,这位后妈非常愤慨,一怒之下投井自尽了。张勋就这样成了孤儿,不得不自求生路。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到大户人家去,给人家放牛放马,因为他比较能干,所以慢慢当上了小厮,跟在少爷身边,后来又混成了书童。就这么混啊混,一直混到25岁了,还在给少爷当书童。在当时那个年代,从文的人25岁已经可以中举人或进士了,从武的人25岁也可以在前线战场上得军功了,所以张勋可以称为“小器晚成”。

张勋26岁时才由人荐往南昌府衙内,死了一个旗牌兵。而这时附近的清节堂里有位李姓老太太给长官们和公馆的少爷先生们洗衣服、做针线活儿等。慢慢地,老太太和张勋熟悉起来,老太太非常喜欢张勋,主动将与她相依为命的外孙女曹琴许配给张勋。因为曹姑娘才13岁,还不能立即过门,要等到她满16岁才正式过门,但是定亲这件事对张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就是如此,男人一旦有了家眷,就立刻有了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他从此就不再是一个人了,不能再瞎混日子了,得好好努努力,让一家老小过上好日子。

在清末的时候,好男儿能干吗呢?去从军。当然了,还有比从军更好的路,那就是参加科举,但张勋大字不识几个,只是他爸爸在世的时候,让他上了几天的私塾,距离参加科举的水平差太远了,所以他只能去从军。好在那个时候在中国去从军,是不愁没仗可打的,因为国内有捻军、太平军,等等。张勋甚至连太平军都见过。他是1854年出生的,那正是太平军闹得最凶的时候。差不多在张勋六七岁的时候,太平军路过他们家,张勋虽然躲起来了,但是他的爷爷被太平军给杀了,他的大爷爷跟太平军争辩了两句,也被砍了好几刀,随后重伤不治而亡,所以张勋从小就对太平军和革命者这类人,充满了仇恨。等到张勋当兵的时候,太平军已经没有了,但捻军还是有的。张勋的从军经历还是比较光荣的,他先到广西从军,当时正值中法战争,张勋立马上了前线,最后还跟随了著名的爱国将领冯子材,冯子材领导的镇南关大捷的部队中,就有张勋的身影。

军阀也好,军头也好,不管后来腐化成什么样子,但他们最初在军队里的时候,由于都是贫苦百姓出身,没有背景,只有背影,要想建功立业,只能靠英勇和忠诚。张勋也属于这类人,每次打仗的时候他都冲锋在前,为人也非常忠厚老实,大家都觉得这个孩子不错,所以他就一路升官。适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各种各样的仗永远都打不完,张勋打完了镇南关大捷之后,又被调到了北方继续打仗,甲午战争的时候,张勋又跟随义军英勇抗敌。大家都知道,义军在甲午战争的时候还是比较强的,整个甲午战争期间,只有义军是没有被打崩溃的。张勋身为光荣的义军中的一员,后来又在东北跟日本人打了两次,屡立军功,到他最后投奔北洋的袁世凯的时候,已经是个三品的参将了。

不过,靠军功升上来的三品,跟文官的三品是无法相比的,文官升到三品就能直接面见皇上了,可军功升的三品基本没什么大用,只要你跟随的那支部队一解散,你就什么都不是了。于是张勋以三品参将的身份投奔向袁世凯的时候,袁世凯正在小站练兵,张勋就成了袁世凯手下的一个营长,而且还不是主力营长。小站练兵一共只有几千人,其中的主力营长后来都成了北洋军阀里的大军阀,比如冯国璋、段祺瑞等,他们都是步兵营长。而张勋不是北洋的嫡系,所以当不上主力营长。什么叫北洋嫡系?就是从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学堂毕业的人,他们就是北洋嫡系,冯国璋和段祺瑞都是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军校生,属于北洋的正根嫡系。张勋出身草莽,一路南征北战,虽然他算是早期投奔小站的人,在北洋军阀里能算上早期的老臣,但他不是北洋的真正嫡系。

除此之外,张勋不受重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年纪实在是有点大。大家算一算,他投奔袁世凯的小站、当上营长的时候,都已经41岁了,和他同级甚至比他级别还高的人,基本上才二三十岁,张勋比袁世凯还大五岁,袁世凯是整个北洋系的大佬。所以在北洋系里,大家每当喝酒的时候都尊称张勋一声老大哥,张勋自己也以老大哥自居,但在大家心里,其实根本没把张勋当老大哥,就是把他当成一个土包子,总之他的身份非常尴尬。有趣的是,在张勋未来复辟的时候,将要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大角色——黎元洪,反倒是北洋最开始的水师学堂毕业的,但黎元洪专门跟北洋嫡系的段祺瑞对着干。黎元洪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跑到军舰上去当大车,他服务的军舰就是“广甲”号,“广甲”号先在广东水师服役,后来又参加了北洋水师,结果甲午海战的时候被击沉了,其实不是被击沉的,而是逃跑的时候自己触礁沉没的,黎元洪后来被救了起来,投奔了张之洞,后随他到湖北参与编练新军。总之,他转了一大圈之后,居然成了北洋的大对头。

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北洋”二字到底是怎么定义的。我索性就在这里解释一下,好让大家知道所谓的“北洋系”统治了中国那么多年,究竟是怎么回事。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开始对外通商,负责管理通商口岸的大臣,就被命名为某某大臣。一开始还不叫“北洋大臣”,但是后来发现出了很大的问题,比如天津教案等,大家意识到,这些通商大臣如果只管通商,不管地方上的事情话,协调起来比较困难。因为外国人复杂极了,有商人,有传教士,还有教堂,等等,通商大臣如果不能管理地方上的事情,他的权力就太小了,导致当他得罪了外国人的时候,地方官也不会配合他,外国人又要跑过来打我们,问题愈演愈烈。在晚清的时候,洋人太重要了,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同治年间,朝廷干脆就把通商大臣提拔起来了,直接改成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这回就叫作“北洋大臣”了。所谓的“北洋”,其实就是在北方处理洋人事务的意思,与之对应的还有南边的“南洋”。

“北洋大臣”负责管理一切通商事宜,还同时由直隶总督兼任,所以晚清的时候,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了权倾朝野的最大的官。都有谁担任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呢?大名鼎鼎的李鸿章。整个北洋实际上就是李鸿章办起来的,甚至有一种说法,有些历史学家干脆直接说,甲午战争其实不是中日之间的战争,而是李鸿章跟日本人之间的战争,因为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人打的主要就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李鸿章的淮军以及由淮军训练出的新军,等等。李鸿章的下一任是荣禄,再下一任就是袁世凯。袁世凯的权力之大,要管到直隶,管到山东,管到奉天,也就是辽宁,所以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各种北洋的附属产物都兴起了,如果说是李鸿章奠定了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和北洋水师,袁世凯则奠定了北洋的新军、北洋大学等。

所以,张勋投奔了袁世凯之后,他心里就一直觉得,世界上最牛的官衔就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也是后来张勋复辟失败的一个重要伏笔,因为他觉得袁世凯的这个官衔简直太重要了,太令他向往了,所以他忠心耿耿地跟着袁世凯干,越干越大。如果说张勋这个人有什么优点的话,那么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有着中国传统军人的那种忠孝节义的道德,当然这也是整个北洋系统所有军人都有的特色,包括后来被骂成“三一八惨案”的罪魁祸首的段祺瑞,以及吴佩孚,他们都有忠孝节义的道德观念,因为那是中国的传统军人所受的最基本的教育。正因为张勋的忠诚和勇敢,所以尽管他不是北洋的嫡系,袁世凯还是比较喜欢他的,张勋被提拔得很快,被派到了南方去升官。

北洋系从小站练兵开始,逐渐变成了北洋三镇、北洋六镇,都由袁世凯嫡系的北洋系军校生掌管。当然了,北洋系里也有很多像张勋一样的非嫡系人才,还有从捻军里起来的姜桂禵等,袁世凯是怎么安排这些非嫡系的人才的呢?把他们派到外围去提拔,比如安徽和江苏的前线,张勋被派到南方去带领武卫右军。管理武卫右军这个名号张勋非常满意,他后来一直保持着这个名号。武卫右军的意义究竟有多重要呢?在李鸿章逝世之后,甲午战争失败以后,荣禄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紧接着八国联军就要来了,荣禄把整个中国北方的主力部队,整编成了五支部队,其中小站练兵的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就叫作武卫右军。八国联军一来,除了武卫右军负责在山东剿义和团、没能上前线以外,其他四支的武卫前军、中军、后军和左军全部被派往前线,全部覆灭,包括聂士成和董福祥等将领,全部阵亡。最后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军队,只剩下了袁世凯的这一支北洋新军,所以袁世凯才能够迅速地权倾朝野,成为最有实力和权力的人,结果袁世凯把这支最重要、最光荣的部队的首领头衔给了张勋。

随后,辛亥革命爆发了,当时张勋正好驻守在南方。大家应该都知道,辛亥革命的火烧到全国之后,绝大多数地方的清朝官员都是一剪子把自己的辫子剪了,直接从巡抚变成了都督,或者从总督变成了都督。或者从新军的协统变成了都督,黎元洪就是从新军的协统摇身一变成了武昌起义的大领袖,阎锡山从新军的一个小军官摇身一变成了山西的都督,还把山西的巡抚陆钟琦给打死了,很不幸,这位陆钟琦就是我外婆的爷爷,这已经算是整个辛亥革命里为数不多的流血事件了。辛亥革命其实就硬碰硬地打了两仗,其中一仗是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领导的。

所谓的“北洋三杰”,又被称为“龙、虎、狗”,“龙”是王士珍,“虎”是段祺瑞,“狗”是冯国璋。其实这三杰都不太能打仗,或者应该这么说,今天回头看一看,整个北洋军里面都没有什么杰出的将领,北洋军的第二代里还出了个比较能打的吴佩孚,第一代里包括“龙、虎、狗”在内,都没什么能打仗的。我觉得别说“龙、虎、狗”了,他们连蛇都称不上,都缩头缩尾的。这三个人里唯一还算打了一次漂亮仗的,就是冯国璋在辛亥革命时打下了武汉二镇。冯国璋带领的是北洋军最精锐的第四镇全部及第二镇和第六镇各一个混成协,“镇”就是师,北洋六镇其实就是六个师,“协”就是旅,黎元洪就是驻守在武昌的一个旅的协统,也就是旅长,所以冯国璋打武汉二镇的时候,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打下了汉口和汉阳,随后就不往前继续打了,因为就开始南北议和了。

最惨烈的是革命军进攻南京的这第二仗,这也是让张勋彻底成名的一仗,因为张勋就是驻守在南京的将领。辛亥革命的时候,凡是革命军进攻的地方,驻守各地的官员都要事先跟革命军聊一聊,至少也相互通个电,因为辛亥革命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以有些满族的官员没法再变成都督了,干脆就收拾收拾东西,在革命军到来之前跑路了。在南京,两江总督没跑,张勋也坚定地留了下来,他在南京率军与革命军血战,而且自己亲自挥舞着大刀,亲自指挥城防,亲自登城督战。南京跟武汉不一样,武汉是北洋军占据绝对的优势,而南京压根没有北洋军的主力,北洋军的主力都去了武汉的前线,张勋手里只有3000多人吧,而且这3000多人也不是北洋军的嫡系,应该说连新军的主力部队都称不上,而围攻南京的是新军的第九镇。

当时,全国新军里最精锐的有八九个师,其中袁世凯手下的第一师到第六师,是最精锐的北洋六镇,还有武汉地区的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真正组建好的只有北洋六镇、武汉的第八镇、南京的第九镇和南方的另外一个镇,只有这九个镇是真正组建好的,本来想请德国人来当顾问进行训练。小站时期袁世凯就请了德国人来帮忙练兵,训练新军。当时德国人计划帮中国训练出36个镇,但到了辛亥革命的时候,只组建完成了九个镇,其余的都还只有一个协,比如黎元洪担任旅长的第二十一协,实际上就是还没组建完成的第十一镇。按理说每一个镇应该有两个协,第十一镇应该有第二十一协和第二十二协两个协,但第二十二协还完全没有。结果不论是武昌的第八镇,还是南京的第九镇,新军里基本上都是革命党,北洋军里虽然也有革命党,但远没有南方的长江流域这么严重,北洋军里的少量革命党很容易就被清除了。东北也有很多革命党,但张作霖这些人也很能折腾,所以东北的革命也没干起来。

真正的由革命党掌握的新军,最重要的就是武汉的一镇一协,以及南京的第九镇,清朝的大员们当然知道这几支新军里有好多革命党。清朝对于新军的管理特别有意思,对于第八镇和第九镇这些革命党比较多的新军,清朝也训练他们,也给他们武器,但是基本不给他们子弹。像张勋带领的这些巡防营的旧军,虽然武器和装备没有新军好,但是子弹充裕。其实张勋的武器也还不错,有毛瑟步枪,也有克虏伯炮。于是,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新军都面临着没有子弹的窘境,不论是武昌起义还是其他起义,革命军每到一个地方,最先要攻克的就是军械库。正是因为如此,张勋才能在毫无人数和武器优势的情况下,坚持守卫了南京长达二十来天,甚至打到一半的时候,革命军里的很多人都觉得攻不下南京了,因为张勋太凶猛了。

虽然南京打不下来,但辛亥革命的整体形势实在是太好了,原本各省的代表想要聚在南京,后来大家索性都跑到武昌去开会了,先定下了中华民国的政府组织法,也就是初步的宪法,然后选拔各种人才等。选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得到了南京光复的消息,于是各省的代表赶紧跑到南京去继续开会。孙中山也回来了,黎元洪也跑来了,这才有了后来的南京临时约法,还有中国的宪法起草和独立宣言,也都是在南京颁布的。

然而张勋虽然被革命军打败了,但他在临走前,还是干了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他居然是全建制撤退的。所以,张勋在打仗方面还是非常厉害的。虽然第一代北洋统帅都不太能打仗,但是矬子里拔将军的话,还算能打仗的只有两个人,那就是冯国璋和张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