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家曾为胡子伤透了脑筋,几百年来,他们不断被别人追问,自己也暗中反复捻须沉吟:男女之间,为什么在这一片毛发上出现如此明显的差异?
平心而论,现在确实很难精确指出胡子有什么实际用途。如今男人都流行剃光胡子,除了有些超级马大哈刮胡子时割破了喉管,男人的生命并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不长胡子的男人也没有感到明显的不方便。更何况,几乎所有女人都没有胡子,她们的生活照样充满阳光,男人为什么偏要满脸长着可以被刮掉的东西呢?
胡子在减少太阳辐射方面可能有一些作用。有研究表明,胡子在夏季的生长速度比冬季平均快一倍以上,但那也有可能是天气炎热代谢加快的结果,食物丰富的夏天也更容易为胡子提供充足的营养。否则不好解释女人为什么没有胡子,其实女人应该更怕太阳晒才对。
比较能拿得出手的观点是,正因为胡子没有实际用途,看起来像是巨大的累赘,所以男人才长出满脸的胡子。他们似乎在用这种特殊的形式向女人炫耀:虽然胡子没有任何用处,但我仍然长了一脸,我负担得起这种累赘。这就是所谓的“累赘理论”。
累赘理论是进化生物学的重要理论,它曾经成功解释了孔雀华丽的尾巴,那么豪华的大尾巴明显是沉重的负担,说白了就是个累赘,除了好看以外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相反还容易惹火烧身,成为捕猎者的目标,但雄孔雀却敢于拖着这个累赘趾高气扬地来回炫耀,说明它有能力背负巨大的累赘,足以证明自己身体强壮,谨供雌性参考。这样的傻蛋也确实容易博取雌性的芳心。自然界从来不乏累赘理论的例子,比如麋鹿头顶如同树杈一般的大角,以及男人脸上夸张奔放的胡子。
其实,胡子并不完全是简单的累赘,它还是一种有效的广告,广告的内容为:有胡子的男人雄性激素水平相对正常,而雄性激素水平正常的男人肌肉相对也比较发达,这样正常的男人在野外可以获得更多的猎物。
在靠肌肉打拼天下的年代,体力是衡量人生是否出彩的重要指标。有理由相信,作为重要标志的胡子当然受到了男人的重视,男人重视胡子就是重视广告。他表面的意思虽然是你看我的胡子多漂亮;深层的含义却是,你看我的体格多强壮;更深层的含义是,你看我的雄性激素水平有多高;而终极的含义则是,你看我的基因有多好,和我在一起肯定会生下强壮的孩子。
女人无法直接检测男人的基因是否真的优秀,也不方便直接检测男人的雄性激素水平和体格强壮程度。但又必须有一个衡量标准来评估男人,在众多标准中,最简易可行的办法还是看胡子。
胡子有时会被进一步引申为力量的象征,而力量是雄性竞争的决定因素,大打出手会造成流血事件,只看一眼就能决出胜负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兵不血刃解决争端是动物界的通行原则,没事就打得死去活来只是特殊情况。但如何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则需要慎重考虑。双方都必须拿出可靠的力量指标,胡子正好可以起到标志作用,它的好处是真实可见,全被清清楚楚地挂在脸上,像是高高树立的广告牌。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的胡子与狮子的鬃毛作用相似,都可以起到威吓对手的作用。在动物界,这种靠威吓就可以解决的战争,叫作仪式性争斗。
▲ 他表面的意思是,你看我的胡子多漂亮;深层含义是,你看我的体格多强壮;更深层含义是,你看我的雄性激素水平有多高;而终极含义则是,你看我的基因有多好,和我在一起肯定会生下强壮的孩子。
胡子不是具体的武器,对手不会被胡子勒死。决定胜负的是胡子产生的立竿见影的广告效果。决战双方都必须懂得这样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能长出那样一把大胡子的男人,体格也必然强壮。
旺盛的胡须不只是力量的象征,而且是年轻的标志。白胡子老爷爷很难掩饰自己的老态,他们的身体早已如同江河落日虚弱不堪了。胡子颜色的转变,其实等于发出了不同的声明,一变而成为知识与权威的象征,那其实是广告内容的悄然更新。白胡子的主人走过了漫长的艰难岁月,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积累的人生经验要比年轻人更多且有用,他们完全有资格指导别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正因为如此,花白的胡子能建立起强大的权威感,更容易让年轻人折服。
正因为胡子如此重要,古人对胡子非常重视,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摆弄它,梳理、染色、上光、加上套子,设法弄成各种卷曲形状,搞出各种造型,花样繁多,各成习俗。埃及法老在出席重大活动时都要戴上假胡子,后来连女法老也要戴假胡子。中国古代戏剧中的英雄多是大胡子,比如关羽、张飞、包拯等,无不以个性极强的大胡子形象示人。与此相对应,丑角的胡子往往短小而猥琐,其实都是不同的广告形式。宋朝的仁宗皇帝就曾专门给外国使节展示本朝官员的胡子,他认为那样可以显示出大国气象。
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既然胡子如此重要,男人为什么又要剃掉胡子,甚至完全剃光呢?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要砸掉自己的广告牌?
当然没有人愿意自砸招牌。事实的真相是,他们是为了树起一块新的广告牌。
刮胡子起初可能是出于战争的需要。肉搏战时期,胸前的一把大胡子如果不能顺利吓倒敌人,反而容易被对方抓住。后来,刮胡子才演变为男人的自觉行动。他们突然发现时代变了,文明的发展意味着肌肉男时代已经结束,新式武器更是给了热衷于拳脚功夫的男人当头一棒,人类对知识与艺术的重视,第一次超过了对体力的重视。这时,继续打出那种老式广告明显不合时宜,于是男人开始考虑新的广告形式,剃掉胡子是第一步,表明他们并不只靠肌肉打拼天下。
剃掉胡子以后,男人有了意外发现,他们看上去更年轻,产生这种视觉效果的原因很简单,小孩子都没有胡子,光洁的面部显示了幼态持续效果。同时,剃掉胡子的男人看上去也更整洁清爽,可以显示某种生活修养。胡子虽然可以给人以权威与强壮之感,但同时也会留下苍老与邋遢的印象。
于是,刮胡刀这一产业应运而生。
起初,人们还舍不得突然丢掉这个使用了几百万年的超级广告牌,那等于无条件放弃权威与强壮的宣言书。但是,刮胡子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新式男性根本无法抵抗。面对这种两难局面,折中与妥协必不可少。他们在刮胡子和不刮胡子之间寻找着某种平衡,平衡的手段是只刮一半。这样,人类在刮胡刀的帮助下,刮出了各种各样的小胡子——希特勒的小胡子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确实出名。日本人的小胡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试图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强大,同时又显得年轻充满活力。
到了现代,刮胡子彻底成了自由的选择,男人多在两种选择之间徘徊,他们有刮的权利,也有不刮的自由。在刮与不刮之间,虽然没有用语言表达,但确实体现了某种微妙的心态变化。当早晨起来准备去参加一个重要的约会时,他们多半会刮光胡子;而如果当天的任务只是收拾碗筷、清洗尿布,不刮胡子似乎也无所谓。
刮掉胡子意外地给男人带来了一个新的手势。以往男人在仪式性竞争中会提醒对方注意自己的胡子,提醒的方式就是手捻胡须。自从刮了胡子以后,男人没有胡须可捻,于是习惯性地摸起了下巴。这个新习惯表达的却是旧意思,当某个男人对你摸着自己的下巴时,事实上是在向你示威,并试图展现自己的尊严。
下巴确实是重要的展示地带,雄性激素会刺激下巴变宽,剃去胡子后露出的宽下巴会给人阳刚的感觉。而女人本来没有胡子,她们的尖下巴却更好看,那意味着她们体内雄性激素较少,性格更加温柔。所以,女人在自拍时都要努力打造尖下巴效果,诀窍是略低着头,使下巴看起来更小更尖,或者用一根手指压住下巴,使它强行变小,这样的动作也更显俏皮可爱。
明白了胡子之于男人的意义,女人没有胡须的问题似乎已经不证自明了。
女人没有胡须并不是没有长胡子的基因,而是刺激胡子生长的雄性激素水平不够,给女人注射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她们照样可以长出胡子。那为什么女人没有足够的雄性激素呢?因为她们不需要直接参加战争,不需要体格强壮,也就没有必要在嘴唇处挂上一张巨幅广告。同时,没有胡子的女人也是幼态持续的重要表现,那会让她们显得更年轻,更容易迷住有胡子的男人去为她们战斗。
总体而言,人类体毛的整体脱落和局部保留都是对环境的适应,或者是男女博弈的结果。脱去体毛的人类发生了巨大的连锁变化,裸露的皮肤散热效果极佳,直立行走的潜能得以充分展现,长途奔跑使得捕猎效率空前提高,人类因此可以吃到更多的肉食,营养水平大为改善,为人体的深入进化打下了基础。所以,人类脱去毛发远不只是流出更多汗水那么简单,那是继直立行走之后最重要的多米诺骨牌。最直接的效应是,使人类展示了另一个重要体征——没有毛发覆盖的皮肤将因此而一览无遗。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肤色,又成了人类进化的另一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