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使用的“平易近人”这个成语,是形容人的态度谦和,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亲近。但是最早的时候,“平易近人”却不是形容人,而是形容政事简易。
“平易近人”语出《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辅佐武王灭商后,先封于周,又迁于鲁,周公的长子伯禽就任鲁国的第一任国君,三年后才向周公汇报鲁国的政事。周公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这么迟才汇报?”伯禽回答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伯禽在鲁国变风俗,革旧礼,推行子为父服丧三年才能除掉丧服之制,因此汇报得迟了。
而姜太公受封齐国的时候,五个月就来向周公汇报政事了。当时周公也很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来汇报了?”姜太公回答说:“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姜太公将君臣之礼加以简化,政事一仍齐地旧俗而不加更改。
两相对比,周公长叹一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周公叹息说:政事不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政事平和易行,民心一定会归附。鲁国政事繁琐,齐国政事简易,长此以往,鲁国国力就赶不上齐国了。
从周公的语气来看,政事和政策“平易”的目的是为了“近民”,正如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所说:“对于被征服的地方,如果想要保留,那就采取两种手段——第一种就是把旧君的血统灭绝;第二种就是不改变法律,也不改变赋税。”伯禽近似于前者,而姜太公则采取了后者,统治的效果也就完全不同。
从政事的“平易近民”演变为为人处事的“平易近人”,词义的差别真是有趣!